渭北这个古堡,不但出过报父仇杀人的孝子,还躲过多少次战乱瘟疫

云水终南 2025-01-15 15:39:20

渭北人性硬,出刀客,在唐代就有端倪。

一千年前,大唐王朝对渭北一个12岁的少年判罚起了争议。一个12岁的少年手刃杀父仇人后,投案自首。

如何处理,朝廷上大家起了纷争。

后来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引经据典,说《孝经》里允许儿子复父仇,还写了一篇《复仇状》。

唐宪宗最后拍板:念其孝心予以赦免。

这个少年叫做梁悦,后来就在这个村子修建了梁悦祠,以纪念他的孝心。

关中名贤富平人李因笃有诗:

日贯长虹白刃流,香宁壮气拔寒湫。

至今岁祀香廓庑,清议犹传柳柳州。

这里李先生把韩愈和柳宗元的事情弄到一起有些然不清,但是对孝子梁悦的事情的肯定的。

梁悦所在的村子就是富平流曲昌宁村,现在我就站在村里重宁堡的门楼前。

这个门楼有个三四层楼房高,从村子外的公路上很清楚的看到,我们看着方位就开车过来,没有想到这里还有孝子梁悦的故事。

昌宁村是个大村,说是村里曾经筑有7座寨堡,我们在路上就看到其他残存的城墙,但没有看到城楼。

中国人爱筑墙建城,尤其是明朝,不但城市有城墙,就是人口比较多的村镇,一般也有高大的城墙。

渭北这一带村子为了防盗抗匪,当时建造了不少的城墙。现在关中民俗博物院的门楼子,就是从渭北搬过去的。

这个重宁堡坐南朝北,是正方形的状,占地二十四亩。寨墙高达9米,墙底部厚5.6米,上宽3.4米,城廓宽阔,墙高壕深,堡内挖有暗道。

我 所在是北城门楼,门洞上建有高达6米箭楼,方便瞭望观察。在堡内还建有“倚氏祠堂”,在堡城门两侧建有“关公庙”和“鲁班庙”。

村里的倚家是大姓,说是明洪武年间,庄里镇有倚姓木匠俩兄弟迁居昌宁村,逐渐繁衍形成村落,人称“倚家”。

这个门楼子新修过,有介绍说是从这里走出了一个西北工业大学的教授,他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10多万,对门楼进行了重修。

这个城墙在历史上可是出了大力的。

以前昌宁村商业繁荣比较富裕,清同治年间陕西爆发“回乱”时,昌宁村各堡都遭到屡遭蹂躏,屋毁人亡惨重损失惨重。

但是重宁堡族人依城严防死守,齐心协力打退了乱民的多次侵袭。

1932年关中突发瘟疫“虎烈拉”,流曲一带病殁者甚多,唯重宁堡紧闭城门严禁人等出入,持续数月仅靠绳索从城墙吊取食物,全堡无一人染瘟疫。

而与重宁堡相隔仅百十米的“北梁堡”却十人九亡,变成一座空空城。故后人称赞重宁堡是“救命城”。

(看看,就如同前几年防新冠病情一样,说明严防死守还是有效果的)

从门楼子进去,却让人大出意外:到处是残破的房屋,杂草丛生。这里基本上都已经荒废,和门楼子外整齐划一的街道完全是两个样子。

为什么人们都从古堡里面搬出去?我猜不出。

这里还残存着几户人家,碰上一个出来倒垃圾的,问人咋都搬到外面去了。这人嘟嘟囔囔的回答,大意说是人家有钱了到外面盖新房子去了。

这倒是事实,古堡里确实没有新房子,都是土坯房。

这是一个和平的年代,高大的城墙已经没有用处了,尽管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让昌宁村人躲过了一次次的匪患和瘟疫。

门楼子没有了可以修,但是孝义精神一定要有传承,不等像这倒塌的房屋,荒废的村舍,说没有就没有了。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