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他一生讲求"知行合一"。
《阳明全书》记载,在他临终前,弟子们围在床前请教。
这位大儒说了一句令人费解的话:"因果不虚,但有一事例外。"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他想告诉弟子们什么道理?
话说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得了重病。他躺在江西南昌的一处驿馆中,身边围着许多弟子。这些弟子们都知道老师时日不多,个个忧心忡忡。
"老师,您一生讲求明心见性,悟透了许多道理,还有什么要教诲我们的吗?"徐爱问道。
王阳明微微一笑:"你们跟随我这么多年,我该教的都教了。"
钱德洪说:"老师教导我们知行合一,可是有些事情明知是对的,做起来还是很难。"
王阳明轻轻叹了口气:"人生在世,因果报应从不虚假。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是天理。"
弟子们点点头。王阳明一生重视实践,常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他不仅讲学,更是身体力行。
"老师,您说因果不虚,那做好事一定有好报吗?"一个弟子问道。
王阳明看着这个弟子:"你为什么会这样问?"
"我看到有些人做尽坏事却享福,有些人一心向善反而多灾多难。"
王阳明说:"你看得太浅了。《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道理很深。"
"老师您能详细说说吗?"
王阳明坐起身来,让徐爱把他扶到窗边。窗外,一群麻雀在树枝上跳跃。
"你们看这些麻雀,它们在做什么?"
"在找食物。"弟子们答道。
"对,它们在找食物。你们觉得它们今天能找到食物吗?"
"这个谁也说不准。"
王阳明说:"没错,谁也说不准。但是它们天天出来找,就一定能活下去。这就是因果。"
弟子们似懂非懂。
王阳明接着说:"人生在世,就像这些小鸟。我们种下的因,不一定马上就能看到果。有时候要等很久,有时候可能要等到下辈子。"
"就像农夫种地,今年的收成不好,并不代表他不该种地。只要他年年种地,总会有好收成的时候。"
弟子们听得入神。
王阳明又说:"但是,天下万事,因果报应,只有一件事例外。"
弟子们都竖起耳朵,等待老师说出那件例外的事。王阳明看着窗外的麻雀,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这件事,就是..."
接下来王阳明仅仅用了短短几句话就道出了其中的关键,弟子们听完恍然大悟,这件事情改变了大多数人的想法!
"这件事,就是行善。"王阳明说,"行善是不求果报的。《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本心,本心就是良知。行善是良知的自然流露,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
弟子们听得一愣:"老师,这岂不是和因果规律相矛盾?"
"不矛盾。"王阳明说,"真正的善行,是不执着于果报的。《中庸》说:'至诚如神。'真诚到极处,就不去想回报了。这才是最高的境界。"
徐爱若有所思:"老师的意思是,行善要像呼吸一样自然?"
"对!"王阳明说,"你们看那些麻雀,它们找食物是为了活着,这是自然的事。同样,人行善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为了什么果报。"
钱德洪问:"那行善还有什么意义呢?"
王阳明说:"《孟子》云:'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所以为贵,就在于能够自觉地行善。善的本身就是意义,不需要其他理由。"
"就像那些麻雀,它们不会想'我找食物会有什么好处',它们只是顺着本性去做。人也是一样,行善是人的本性,不需要附加任何条件。"
一个弟子问:"那恶人做坏事,也是顺着本性吗?"
王阳明摇摇头:"不是。《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性本善,做坏事是违背本性。这就像水往高处流,是违背自然的。"
"老师,您的意思是说,做坏事一定有恶报,但行善不应该想着好报?"
"对。"王阳明说,"《论语》说:'为仁由己。'行善是回归本心的过程,不是交易。想着回报去行善,反而不是真正的善。"
徐爱问:"那我们平时劝人行善,是不是也不该说善有善报?"
王阳明笑道:"《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教化众生,要因材施教。对普通人,可以说善有善报;对修道之人,就要明白更高的道理。"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人人都有善良的本性,但不是人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有的人需要通过因果来理解,有的人能直接体悟本心。"
从那以后,这个公案在儒家圈子里广为流传。
王阳明的这番话,道出了行善的最高境界。《大学》所说的"明明德",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善,本身就是报。这是王阳明留给后世的珍贵遗产。
正如《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行善是人的本性,修善是人的正道,明善是人的教化。
这个道理,超越了因果,直指人心。王阳明的这番临终开示,启发了无数后人。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善如天行,自然不息,这才是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