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中国氢能第一大公司目标,中石化2024年都做了啥?
加氢端,中石化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进加氢站建设、努力搞运营,成为当地加氢主力;
氢能装备端,中石化在技术与市场订单方面均取得了不错成果,并投资设立氢能装备公司;
生态端,中石化充分发挥央企引领带动作用,打造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升级版;
标准端,中石化联合数十家氢能头部企业发布了首个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团体标准;
资本端,中石化继续以强大资本实力投资赋能氢能企业。
加氢站“给力”
中石化已成为全球建成和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根据公开信息,截至2024年11月,中国石化已建成138座加氢站。这些加氢站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河南、川渝、华中等重点地区。今年以来,中石化位于全国各地的加氢站都十分“给力”。
根据中国石化朝阳e站11月2日官微消息,中石化旗下北京石油、天津石油、上海石油、江苏石油、浙江石油、安徽石油、山东石油、湖北石油、海南石油、内蒙古石油、辽宁石油、四川石油、重庆石油、云南石油等均在当地大力发展加氢站,成为当地的加氢主力。
北京石油目前已经建成加氢站、油氢合建站共计5座。今年1月至9月,氢气销量达611吨,占北京市总氢气加注量约30%左右;天津石油大力发展10座加氢站,今年1月至9月销量达354.13吨;上海石油截至2024年10月底,累计服务加氢车超19万辆次,加氢量近1316吨;江苏石油目前共建成13座加氢站,今年1月至9月底,加注氢气超36吨;浙江石油目前已在全省6个城市建成加氢站10座,今年以来氢气销量同比增长57.7%;安徽石油在全省共建成油氢合建站7座,截至9月累计销售高纯氢超120吨;山东石油目前在山东建成加氢站9座;湖北石油在武汉、十堰、荆门等地布局加氢站5座;海南石油在海口、琼海、三亚、儋州等4座城市分别建成加氢站,初步构成海南加氢一张网;内蒙古石油目前已在乌海、鄂尔多斯、呼和浩特打造3座加氢站点;辽宁石油累计在辽宁大连地区建成加氢站2座;四川石油目前累计发展加氢站6座;重庆石油截至2024年10月底,重庆市7座加氢站中5座为重庆石油站点,日销量达到整个市场销量的80%;云南石油建成云南省现目前唯一一座加氢站。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石化利用自身加能站网点优势,在今年4月助力两台氢能重卡完成了我国氢能车辆首次大范围、长距离、跨区域的实际运输测试。
4月9日上午10时,两台氢能重卡从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油氢合建站出发,于4月11日下午3点到达上海市青浦区青卫油氢合建站,全程约1500公里,跨越京津冀鲁苏沪6个省市,在沿途7个加氢站进行了加氢测试。
除了本次助力京沪高速全副“氢”装在此之前,中石化积极布局加氢站网络,已实现京津、成渝、沪嘉甬、济青和汉宜高速氢能通车最长距离约350公里,让氢车在高速上摆脱“里程焦虑”。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能源企业,中石化还在进一步加大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以油氢合建站为主网络布局,有效助力氢能产业发展。
氢能装备“冲刺”
氢能装备的技术创新是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今年以来,中石化在氢能装备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在技术与市场订单方面均取得了不错成果。
企查查信息显示,中石化氢能机械(武汉)有限公司(下称“氢能机械(武汉)”)于2024年11月12日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今年9月10日,中石化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石化机械 代码:000852)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审议通过投资设立氢能机械(武汉),表示此举是为响应国家新能源体系战略,顺应氢能装备市场需求,快速发展公司氢能装备新兴产业,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石化机械是中石化集团旗下首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及目前唯一的油气装备研发、制造与专业技术服务企业,已成为国内研发实力领先、产品门类齐全、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油气装备重要骨干企业。近年来,公司在抢攻油气装备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氢能等新兴业务,实现制氢、加氢、输氢一体化解决方案布局。
今年以来,石化机械把握新能源发展机遇,及时变更募集资金投向,高标准建设中国石化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取得一系列氢能压缩机、加氢站及制氢设备订单,建成国内首座站内碱水制氢加氢一体站和首座万方级供氢中心。
4月12日,中国石化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在武汉正式揭牌。该基地依托石化机械氢能装备分公司建设,面向制氢、加氢市场,充分发挥核心技术攻关、成套装备集成、运维保障服务等优势,已建成了4400平方米的氢能装备生产与试验车间(一期),具备氢能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质量保证能力,拥有4个生产装配与测试单元,具备年产25套(100台)生产能力,以及最高测试压力达到105兆帕的高压气体装备综合测试中心。
项目二期将重点打造氢气压缩机装配厂、PEM电解槽装配厂、综合集成装配厂和制氢装备试验检测线、压缩机试验检测线、承压密封试验检测线,加快建成自主可控、具有竞争力的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助力我国氢能装备高质量发展。
订单方面,2023年,石化机械氢能装备实现订货6300万元、同比增长209%。该公司2024年上半年氢能装备实现新增订货6231万元。
组建央企氢能“联盟”
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以中石化为代表的央企正在氢能领域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打造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升级版,推动产学研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共同促进氢能产业蓬勃发展。
如在今年8月21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石化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主办的中央企业绿色氢能制储运创新联合体启动大会在北京召开。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工作部署,中央企业绿色氢能制储运创新联合体由中石化和国家能源集团牵头组建,航天科技、中船集团、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国家管网集团、国家电网等116家氢能领域的技术骨干单位共建,由15位院士和行业专家等共50余人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聚焦在绿氢制取与转存、存储与输配、氢基原料与动力和安全与检测四大领域39项关键任务攻关,锚定绿氢制储运环节中关键问题,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绿色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体系,建成我国最先进的氢能创新生态系统和产业聚集地,推动氢能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程,为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与示范引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同时央企之间的氢能合作正在加强,强强联手推动氢能制储输用各个环节快速向前发展。今年2月,中石化销售与东方电气共同出资成立了东方电气石化氢能(江西)有限公司(下称“东方石化氢能”),两家公司分别持有49%和51%股份。4月,东方石化氢能先后备案东方电气井冈山先进氢能装备产业园项目和氢能全产业链项目。
11月5日,中国石化和上海电气在沪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积极聚焦国家“双碳”目标,各自发挥综合优势,共同在风光储氢等资源开发、炼化业务减碳、绿色装备与能源产品互供、联合研发攻关等领域加强合作力度,共同打造行业领先的项目示范和解决方案,为推动国内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坚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多力量。
推动氢能标准建设
今年3月19日,中石化联合国内数十家氢能头部企业发布了国内首个《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指南》团体标准。该标准的制定使得未来制氢加氢一体站的建设有章可循,有利于制氢加氢一体站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建设,推动我国氢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中石化在制定标准之初就着眼于构建适用于未来市场化的低成本加氢站建站模式,并依托于中国石化的自有技术和相关经验,为标准制定提供指导。此外,标准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使得《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指南》基本实现了构建低成本加氢站建站模式的目标。
经过近一年的商业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指南》设计建设的大连盛港和南宁振兴制氢加氢一体站,在现场布置、设备小型化、技术集成化、控制智能化和本质安全化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用氢成本较传统模式下降20%以上,为未来我国低成本加氢站的建设树立了标杆。
投资赋能氢能企业
中石化集团旗下的专业投资平台——中石化资本,致力于通过财务投资发现战略投资机会,为被投企业赋能。近年来,中石化资本及旗下中石化恩泽基金先后投资了10多家氢能企业。其投资布局氢能产业入局早、投入大,多年持续积极推进了全产业链氢能技术与应用。今年2起公开的投资案例如下:
今年8月,海德氢能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由中国石化恩泽基金与愉悦资本共同投资。海德氢能是一家专注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绿氢科技企业,首创了高效率、高动态、易维护的方形插片式带压电解槽。公司与国家能源集团、金风科技、壳牌、道达尔能源等国际领先能源企业也已达成深度合作。
同样在8月,苏州科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润新材料”)完成C+轮第二批融资的交割工作。本轮融资由中国石化资本战略领投,峰和资本、架桥资本等投资机构共同参与,融资金额超4亿元。科润新材料是国内质子交换膜材料领先企业之一,公司已打通“树脂合成-膜制备-检测应用开发”的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了全氟磺酸质子膜的国产自主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