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可太用功:《新青年》的发轫、分裂与重组

噩噩文化 2024-07-22 03:28:52

国图文创 | 胡适手笔:但不可太用功,张小暖藏

“但不可太用功”这句话的出处是胡适的一封信:

胡适书信 | 1929年,「但不可太用功」

✉️ 小芳:我到家了,家里的人都想念你。你现在已上课了吗?你是很好的孩子,不怕没有进步,但不可太用功。要多走路,多玩玩,身体好,进步更快。你有空时,望写信给我,随便你说什么,我都爱看。请代我问 爹爹妈妈的好,并问妹妹弟弟的好。适之 十八,三,二

信中的“小芳”是陶孟和的长女陶维正,1929年时小芳13岁。

陶孟和和胡适都当过北大的文科学长以及教务长,陶孟和还参与了《新青年》以及《努力》的编辑工作,他在胡适早年的朋友圈里是个熟脸儿,1920-1030期间无论胡适还是陈独秀的通信集里,他也都是常客。

胡适是1917年受北大首任文科学长陈独秀之邀,还没拿到毕业证就匆匆忙忙回国了,在此前因为胡适投稿结识编辑陈独秀,二人已经书信往来一阵子了。

✉️ 弟意此时华人之著述,宜多译不宜创作,文学且如此,他何待言。日本人兴学四十余年,其国人自著之书尚不足观也……尚求为《青年》多译短篇名著若《决斗》者,以为文学改良之先导。【19160813陈独秀致胡适】

✉️ 在古大家集中,其最可传之作,皆其最不用典者也。老杜“北征”何等工力,然全篇不用一典。白香山《琵琶行》全篇不用一典。《长恨歌》更长矣,仅用“倾国”、“小玉”、“双成”三典而已。宛转莫如“岂谓尽烦回纥马,幡然远救朔方兵”;纤丽莫如“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悲壮莫如“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然其好处,岂在用典哉?……尝谓今日文学之腐败极矣:其下焉者,能押韵而已矣。稍进,如南社诸人,夸而无实,滥而不精,浮夸淫琐,几无足称者。南社中间亦有佳作,此所讥评,就其大概言之耳。更进,如樊樊山、陈伯严之流,视南社为高矣,然其诗皆规摹古人,以能神似某人某人为至高目的,极其所至,亦不过为文学界添几件赝鼎耳,文学云乎哉!【191610胡适致陈独秀】

估计胡老适万万也不会想到里面一句「不可太用功」在网络时代被掐头去尾的玩坏了,其实人家只是鼓励孩子多运动而已。

陶孟和 | 北大哲学系主任

陶履恭(1887-1960)字孟和,祖籍绍兴,生于天津,1906年于南开学校毕业,并入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0年入读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1913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同年归国,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14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法科政治门教员。194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49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这一篇主要想说一说陶孟和、胡适、陈独秀之间的一场纠葛,那还得从《新青年》说起。

新青年杂志同仁 | 孙大本绘,从左至右:周作人、胡适、蔡元培、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陈独秀是C位

众所周知,胡适是还没拿到毕业证就被陈独秀高薪请到了北大。1920年前后,胡适的往来书信里,大家写信到末尾必提一句“崇拜先生及仲甫之学说尤多”,“知道你和仲甫还邀许多人讨论争自由的问题”,或在陈独秀的往来书信里大家往往会提一句胡适。

新文学兴起的那几年,仿佛已经陈不离胡胡不离陈了,二人志同道合,真正的热恋期,谁能想到二人的路会越走越远,分歧越来越大,直至形同陌路再无瓜葛。

这位铁粉给胡适写信,就手要提一嘴陈独秀:

✉️ 自来谈新文化的人,必要连带想到提倡的人,而阁下与陈君(独秀)之名,亦随借此发达。【19210217铁民致胡适】

在早期铁粉里有一位留学生叫田汉,就是后来写“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那位,他写诗想向胡适请教,竟然就给陈独秀写信,可见陈胡的关系在粉丝眼里就是一个人了。”关键是临了还要带上一句:“请先生斧正,并望质之胡先生。”

✉️ 见胡适先生之新式诗,辄心焉向往。此诗作于七月中旬,尚不脱古诗窠臼,然颇寓realism的精神,不知有一似否?【30.Oct.1918田汉致陈独秀】

青年杂志 | 1915年,第一卷第一号

「新青年」是1915年陈独秀创刊于上海。初名为“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1917年迁至北京,1918年胡适、蔡元培相继加入。编辑们投稿入股,后来加入的有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等。

鲁迅:民七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首次于迅字上冠鲁姓,遂成今名。

✉️ 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新青年》的使命在于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这个使命不幸中断了,直到今日。倘使《新青年》继续至今,六年不断的作文学思想革命的事业,影响定然不小了。我想,我们今后的事业,在于扩充《努力》,使他直接《新青年》三年前未竟的使命,再下二十年不绝的努力,在思想文艺上给中国政治建筑一个可靠的基础。【19231009胡适致高一涵、陶孟和】

新青年 | 1919年,第三卷第六号,编辑扩充为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

胡适 | 1917年6月,归国前

「努力」是1922年5月创刊,正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年轻学人胡适创办了一份报纸,叫《努力周报》。同年9月,《努力周报》又创办了副刊《读书杂志》。

高一涵 | 北大政治学系主任

✉️「努力」在1923年曾停刊过一段时间,后来被商务印书馆接手,胡适说“亚东”情愿借贷来承办此报,但独秀劝他们不必竞争,只要求几个条件,内中有一条是独秀和我的文字不受酬,保留版权。【1924.9.8胡适致高一涵】

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 | 1917年

✉️ 书局成立后,编译之事尚待足下为柱石,月费至少可有百元。蔡孑民先生已接任北京总长之任,力约弟为文科学长,弟荐足下以代,此时无人,弟暂充乏。孑民先生盼足下早日回国,即不愿任学长,校中哲学、文学教授俱乏上选,足下来此亦可担任。学长月薪三百元,重要教授亦有此数。【191701陈独秀致胡适】

✉️ 古文凡否定动词之止词,若系代名词,皆位于“不”字与动词之间,如:不我与、不吾知也、未之有也、未之前闻也,皆是其例……二程子之语录、苏黄之诗与词,皆启后之文学……工部屡言得力于阴铿……放翁诗“尝试成功自古无”之语。【19170409胡适致陈独秀】

北洋政府教育部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令 | 1917年

那时候的《新青年》编辑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每天谈论的内容也都是阳春白雪:

✉️ 玄同先生谓聊斋志异全篇不通,虽未免过当,然作者实无文章天才,有意使典为文,若丑妇人搽chá 脂抹粉,又若今之村学究满嘴新名词,实在令人肉麻。吾国札记小说,以愚所见,最喜《今古奇观》,文笔视聊斋自然得多,取材见识亦略高……《金瓶梅》描写恶社会,真如禹鼎铸奸,无微不至。红楼梦全脱胎于金瓶梅,而文章清健自然,远不及也。【19170601陈独秀致胡适】

✉️ 《聊斋志异》可讥其取材太滥见识鄙陋耳……西游记一书,全属无中生有,读之使人忘倦。其妙处在于荒唐而有情思,诙谐而有庄意。似未可与封神传之类相提并论。《七侠五义》在第二流小说中,尚可称佳作,其书亦有深意……钱先生谓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六书为小说之有价值者,此盖就内容而论耳。适以为论文学者固当注重内容,然亦不当忽略其文学的结构……《孽海花》一书,适以为但可居第二流,不当与钱先生所举他五书同列。此书写近年史事,何尝不佳。然布局太牵强,材料太多,但适于札记之体而不得为佳小说也……鄙意以为吾国第一流小说,古人惟水浒、西游、儒林外史、红楼梦四部,今人惟李伯元吴硏人两家,其他皆第二流以下耳……论戏剧一节,适他日更有“戏剧改良私议”一文详论之。今将应博士考试,不能及之矣。【1917五月十夜胡适致陈独秀】

北洋政府教育部派胡适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令 | 1917年

✉️ 世界万事,皆进化的也……今之世界语中,东洋各国语无位置,此诚吾人私心之所痛憾;欲弥此憾,是在吾人之自奋……仆则以为重历史的遗物,而轻人造的理想,是进化之障也。语言其一端耳。【19170801陈独秀致陶孟和】

1920年2月19日陈独秀到沪,5月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陈独秀为「书记」,7月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到上海与陈独秀会面,并为《新青年》注资。

有个段子,《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行后,胡适对陈独秀开始不放心了,说:《新青年》以后由我一个人来编。鲁迅对沈尹默说:你对适之讲,也不要你一人编。《新青年》是仲甫带来的,现在仍旧还给仲甫,让仲甫一人去编吧!

1920年4月26日陈独秀致信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陶孟和、周作人等12人:《新青年》七卷六号稿已齐(计四百面),上海方面五月一日可以出版,到京须在五日以后。本卷已有结束,以后拟如何办法,尚请公同讨论赐复:(1)是否接续出版?(2)倘续出,对发行部初次所定合同已满期,有无应与交涉的事?(3)编辑人问题:(一)由在京诸人轮流担任;(二)由在京一人担任;(三)由弟在沪担任。为时已迫,以上各条,请速赐复。

北京同人并未迅速作复,故陈独秀1920年5月7日又致信胡适、李大钊,催促表态。

适之、守常二兄:

日前因《新青年》事有一公信寄京,现在还没有接到回信,不知大家意见如何?

现在因为《新青年》六号定价及登告白的事,一日之间我和群益两次冲突。这种商人既想发横财,又怕风波,实在难与共事,《新青年》或停刊,或独立改归京办,或在沪由我设法接办(我打算招股办一书局),兄等意见如何,请速速赐知。

我因为以上种种原因,非自己发起一个书局不可,章程我已拟好付印,印好即寄上,请兄等协力助其成。免得我们读书人日后受资本家的压制。

弟仲白 五月七日

5月11日周作人日记:下午去中央公园赴适之约,共议《新青年》第八卷事,共十二人,七时散。

5月25日,陈独秀致信胡适来北京催稿:

吾兄及孟和兄虽都有一篇文章在此,但都是演说稿,能再专做一篇否?因为初独立自办,材料只当加好,万不可减坏。

(1)孟和兄的夫人续译的《新闻记者》。

(2)守常兄做的《李卜克奈西传》与《"五一"节》。

(3)申甫兄译的《罗素心理学》。

(4)启明兄弟的小说。

以上四种,请你分别催来。

弟独秀白 五月廿五日

陈独秀致胡适 | 1920年7月

释文:《新青年》八卷一号,到下月一号非出版不可,请告适之、洛声二兄,速将存款及文稿寄来。……适之兄曾极力反对招外股,至今《新青年》编辑同人无一文寄来,可见我招股的办法,未曾想错。文稿除孟和夫人一篇外,都不曾寄来,长久如此,《新青年》便要无形取消了,奈何!

北京同人不愿寄稿正是因为对新的"特别色彩"过于浓厚不满。第八卷里钱玄同未刊一文,李大钊只在第四期刊出一文,高一涵直到第六期才刊出一篇译文,胡适在第一期登载一篇《中学国文的教授》,第二、三、五期登载诗歌九首,陶孟和在第一二期各载一文,鲁迅有小说一篇、译作一篇,周作人发表的作品相对较多。

陶孟和、钱玄同阅读陈独秀信后,迅即做出反弹。陶于12月14日致信胡适,提出:《新青年》既然不准邮寄,就此停版何如?最好日内开会讨论一番,再定如何进行。

1920年12月12日,广东省长陈炯明拟废教育厅,设大学委员,主办全省教育,电促陈独秀来粤主持。陈独秀赴粤前,致信李大钊、钱玄同、胡适、陶孟和、高一涵、张慰慈、鲁迅、周作人、王抚五,通告:弟日内须赴广州,此间编辑事务已请陈望道先生办理,另外新加入编辑部者,为沈雁冰、李达、李汉俊三人。弟在此月用编辑部薪水百元,到粤后如有收入,此款即归望道先生用,因为编辑事很多,望道境遇又不佳,不支薪水似乎不好。

陈望道、沈雁冰、李达、李汉俊均为共产党。

胡适集合众人意见给陈独秀回信:《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兄言'近亦不以为然',但此是已成之事实,今虽有意抹淡,似亦非易事。现在想来,只有三个办法:1.听《新青年》流为一种有特别色彩之杂志,而另创一个哲学文学的杂志。2.若要《新青年》'改变内容',非恢复我们'不谈政治'的戒约,不能做到。我主张趁兄离沪的机会,将《新青年》编辑的事,自九卷一号移到北京来,声明不谈政治。孟和说,《新青年》既被邮局停寄,何不暂时停办,此是第三办法。望兄质直答我,并望原谅我的质直说话。

可见,所谓的“南陈北李”的李大钊那时还在反对《新青年》马克思化。

鲁迅1921年1月3日复信胡适:寄给独秀的信,启孟以为照第二个办法最好。至于发表新宣言,说明不谈政治,我却以为不必。凡《新青年》同仁所作的作品,无论如何宣言,官场总是头痛,不会优容的。

最终,因为办刊宗旨,陈独秀与陶孟和反目,胡适写信说他:真是一个鲁莽的人!对于文化人来说这已经是粗口了。

独秀:

你给孟和的信与给北京同仁(答我)的信,我都见了。

你真是一个鲁莽的人!我实在有点怪你,你在北京的日子也很久了,何以竟深信外间那种绝对无稽的谣言!何以竟写出那封给孟和的决绝信!(你信上有“言尽于此”的话!)你难道不知我们在北京也时时刻刻在敌人包围之中?你难道不知他们办共学社是在《世界丛书》之后?他们改造《改造》是有意的?他们拉出他们的领袖来“讲学”——讲中国哲学史——是专对我们的?(他在清华的讲义无处不是寻我的瑕疵的,他用我的书之处,从不说一声;他有可以驳我的地方,绝不放过!但此事我倒很欢迎,因为他这样做去,与我无害而且总有点进益的。)你难道不知他们现在已收回从前主张白话诗文的主张?(任公有一篇大驳白话诗的文章,尚未发表,曾把稿子给我看,我逐条驳了,送还他,告诉他,“这些问题我们这三年中都讨论过了,我很不愿他来”旧事重提“,势必又引起我们许多无谓的笔墨官司!他才不发表了。)你难道不知延聘罗素、倭铿等人的历史?(我曾宣言,若倭铿来,他每有一次演说,我们当有一次驳论。)

但是我究竟不深怪你,因为你是一个心直口快的好朋友,不过我要你知道,北京也有”徐树铮陆军总长,陈独秀教育总长“的话,但我们绝不会写信来劝你”一失足成千古恨……”!

这事,我以后不再辩了。1920年12月。

胡适

1921年1月11日,钱玄同致鲁迅、周作人信:不料陈、胡二公已到短兵相接的时候!若问我的良心,则以为适之所主张者较为近是。(但是适之反对谈'宝雪维儿',这层我不敢以为然。)

1月22日,胡适致信李大钊、鲁迅、钱玄同、陶孟和、张慰慈、周作人、王星拱、高一涵:豫才兄与启明兄皆主张不必声明不谈政治,孟和兄亦有此意。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汉译本,故我想另创一个专关学术艺文的杂志。

李大钊回复胡适:

我对于《新青年》事,总不赞成分裂,商议好了出两种亦可,同出一种亦可。若是分裂而抢一个名称,若是与《新青年》有关的人都争起来,岂不同时出十几个《新青年》,岂不是一场大笑话!

我觉得你们两人都有点固执,仲甫一定要拿去广东,你一定要拿来北京,都觉得太拘了一点,兄和仲甫的朋友交情岂可因此而大伤?如果你们还是各立于两极端,我想我们只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大家公决劝你们二位(恐怕劝也无效)都牺牲了《新青年》三个字吧!停办了吧!一个办法就是听你们两位一南一北分立《新青年》,我们都不好加入那一方。

✉️ 与其彼此隐忍迁就的合并,还是分裂的好。要是移到北京来,大家感动情都不伤,自然可移;要是比分裂更伤,还是不移而另办为宜。至于孟和兄停办之说,我无论如何,是绝对不赞成的;而且以为是我们不应该说的。因为《新青年》的结合,完全是彼此思想投契的结合,不是办公司的结合。所以思想不投契了,尽可宣告退席,不可要求别人不办。【钱玄同致胡适19210129】

刘半农因为没有"博士"帽被同人挤走,远奔欧洲留学;而钱玄同主要是对日渐浓厚的政治化色彩不满。

陈独秀致胡适 | 1917年

在陈独秀和胡适因为《新青年》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其实偶尔也聊些其他的事,比如胡适老家的教育厅长人选或八卦一下孙先生:

✉️ 上海同乡都希望吾兄到皖担任此职(教育厅长)……吾兄万一不能去,我们便想请任叔永兄担任。【19210827陈独秀致胡适】

✉️ 中山近日颇有觉悟,已切言专力军事之错误,方努力谋党之改造。【19221211陈独秀致胡适、蒋梦麟】

瞿秋白作为一个较早引进俄文化的人,陈独秀很是看好他:

✉️ 秋白兄的书颇有价值,想必兄已看过。国人对于新俄,誉之者以为天堂,毁之者视为地狱,此皆不知社会进化为何物者之观察,秋白此书出,必能去掉世人多少误解。【19230407陈独秀致胡适】

1924年,蔡和森在上海出版了《社会进化史》,该书是中国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成的第一部社会发展史,然后就病倒了,贫病交加,陈独秀干着急搓手,找胡适帮忙解决稿费欠款,胡适那边不紧不慢,因为蔡和森是共产党所以才这样?

✉️ 蔡和森书稿事,也请从速解决,因旧年迫近,蔡君需钱至急也。【19240118陈独秀致胡适】

✉️ 蔡和森兄卧病在床,医药无费,弟不忍坐视其困贫而死,特函求吾兄即将他的书稿函告商务结束,余款早交,使他得有医药之费或可活命。【19240127陈独秀致胡适】

✉️ 蔡稿求兄早日解决,因其需款至急,弟曾为贷款二百元,若稿款久不来,弟亦陷此困难涡中也。【19240215陈独秀致胡适】

陈独秀致胡适 | 1917年

✉️ 蔡稿款望速速结束,因弟为彼代借之款催还至急也。此弟事,非蔡事,求吾兄务必提前办一下。至托至托。【19240229陈独秀致胡适】

陈独秀致胡适 | 1917年

✉️ 《中国青年》将出特号反对泰戈尔。他们很想吾兄为此特号做一篇短文。【19240409陈独秀致胡适】

陈独秀致胡适 | 1917年

✉️ 几十个暴动分子围烧一个报馆,这并不奇怪。但你是一个政党的负责领袖,对于此事不以为非,而以为“该”,这是使我很诧怪的态度……《晨报》近年的主张,无论在你我眼睛里为是为非,决没有“该”被自命争自由的民众烧毁的罪状。

我的根本信仰是承认别人有尝试的自由,如果连这一点最低限度的相同点都扫除了,我们不但不能做朋友,简直要做仇敌了,你说是吗?

我记得民国八年你被拘在警察厅的时候,署名营救你的人中有桐城派古文家马通伯与姚叔节。我记得那晚在桃李园请客的时候,我心中感觉一种高兴,我觉得这个黑暗社会里还有一线光明:在那反对白话文学最激烈的空气里,居然有几个古文老辈肯出名保你,这个社会还勉强够得上一个“人的社会”,还有一点人味儿。

但这几年以来却很不同了,不容忍的空气充满了国中,并不是旧势力的容忍,他们早已没有摧残异己的能力了。最不容忍的乃是一般自命为最新人物的人,我个人这几年就深受了不少的攻击和污蔑。我这回出京两个多月,一路上饱读你的同党少年仇诋我的言论,真开了不少的眼界,我是不会怕惧这种诋骂的,但我实在有点悲观。我怕的是这种不容忍的风气造成之后,这个社会要变成一个更残忍更残酷的社会。我们爱自由争自由的人怕没有立足容身之地了。【192512胡适致陈独秀】

嫌疑犯登记卡 |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被捕,第三天(17日)上海法租界捕房填写了这份嫌疑犯登记卡。右侧陈独秀半身免冠照片上胸前有囚号:B9323陈独秀,顶框内“03066”应是档案编号。姓名栏中填写“王旦甫即陈独秀”。“王旦甫”是陈独秀隐居上海时的化名。名下有职业(但陈并未任过商务印书馆编辑),籍贯、住址。

再后来,陈独秀入狱,写信给胡适,让帮忙找书看。在南京狱中,陈利用国民党的优待条件,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潜心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孔子、道家学说等,完成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著。

适之先生:

此次累及许多老朋友奔走焦虑,甚为歉然。梦麟先生北返,当已详达鄙状。日来贱躯比梦麟先生到此时更好一点,已能稍稍吃饭与肉了,也能照常写字读书了。特此告慰故人。

审判约在本月底,即尚有月余逍遥。判决后,以弟老病之躯,即久徒亦等于大辟,因正式监禁乃终日禁闭斗室中,所以我以为也许还是大辟爽快一点。如果是徒刑,只有终日闷坐读书,以待最后。如果能得着纸笔,或者会做点儿东西,现在也需要书看,以销磨光阴。梦麟先生前曾送来几部小说,惟弟近来对于小说时无丝毫兴趣,先生能找几本书给我一读否?

英文《原富》亚当斯密的

英文李嘉图的《经济学与赋税之原理》

英文马可波罗的《东方游记》

崔适先生的《史记探源》

此外,关于甲骨文的著作也希望能找几种寄给我,先生要责我要求太多了罢!

存尊处的拼音文字稿,我想现在商务可以放心出版了,倘商务还不敢出版,能改由孟真先生在研究所出版否?弟颇欲此书能早日出版,能够引起国人批评和注意。坑人的中国字,实是教育普及的大障碍。注音字母这一工具又太不适用,新制拼音文字实为当务之急。甚望先生能够拿出当年提倡白话文的勇气,登高一呼。拙著至浅陋,只是引龙出水的意思而已。

先生著述之才远优于从政,“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近闻有一种传言,故为先生颂之,以报故人垂念之意。

叔雅兄所著《淮南集解》望他能觅一部送我。

弟仲白12月1日(1934年)

✉️ 闻此稿费已付账,如释重负,请转达云五先生致谢,千万。我拟写各书他们要吗?不知是顺口应酬话,还是真话?倘真要,我便真写。他们倘真要,希望示以内容大致范围,即确能出版者。著书藏之名山,则非我所愿也……第弟私心揣测,兄演词或有不妥处,然圣人之徒不过借口于此,武人不足责,可叹者诸先知先觉耳!【1935年2月14日陈独秀致胡适】

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第二十周年纪念暨第一次院士会议的部分院士合影 | 1948年9月23日,南京,照片里胡适和陶孟和涛声依旧,陈独秀则墓木已拱矣

一排左起:萨本栋、陈达、茅以升、竺可桢、张元济、朱家骅、王宠惠、胡适、李书华、饶毓泰、庄长恭二排左起:周鯁生、冯友兰、杨钟健、汤佩松、陶孟和、凌鸿勋、袁贻瑾、吴学周、汤用彤三排左起:余嘉锡、梁思成、秉志、周仁、萧公权、严济慈、叶启孙、李先闻四排左起:杨树达、谢家荣、李宗恩、伍献文、陈垣、胡先骕、李济、戴芳澜、苏步青、姜立夫五排左起:邓叔群、吴定良、俞大绂、陈省身、殷宏章、钱崇澍、柳诒徴、冯德培、傅斯年、贝时肇

1920年,陶孟和在北大任教,杨昌济教授病故,杨家无钱料理后事。校长蔡元培便连同马寅初、胡适、陶孟和四人联名刊登启事,面向北大师生筹了不少款,而丧事余款后来被毛泽东拿回湖南创办书社。

✉️ 世界语之单语,袭取欧洲各国成语,漫无秩序……加以无端之扰乱,尤为学者所不取……按柴门霍夫之著,最初见于一八八七……故言语乃最能表示民族之特质者也。吾读德法俄文人哲士之伟著,读其译本,终不若读其原书……世界语既无永久之历史,又乏民族之精神,惟攘取欧洲大国之单语,律以人造之文法,谓可以保存思想传达思想乎?吾未敢信也……今日世界上杂志书籍出版之数,其采用世界语者视诸采用英德法俄文者,其量其质,比测若何,当为识者所尽知。若谓将来世界语之出版物,且将日增,则英德之人士,果肯舍其国语,而采用半生半死之人造语乎?吾又未敢信也。

今后学术发达,各种科学,皆由国际间定其相当之名词,如气象学,海洋学,皆曾为学者大会所规定,则又何劳世界语为共用之名词?至若地名之不统一,则多由历史上之关系。比利时而应作belgnilo,希腊而作greknjo,既失其音,又丧其源。

世界主义是一事,而世界语又是一事。世人不察,以世界语为促进世界主义之实现者,误矣。国民性不可剪除,国语不能废弃,所谓大同者,利益相同而已。世界之前途乃不同之统一,Unity in diversity而非一致之统一Unity in uniformity也。吾以为世界语之观念亦犹孔子专制之观念,欲罢黜百家也。。。若夫东洋之文字,更全不在世界语之内m,吾族民数之巨,吾国文学之丰富,奈何于所谓世界语,反无丝毫之位置耶?【1917年陶孟和作为《新青年》的读者致信陈独秀探讨关于世界语的问题】

陈独秀 | 马刚素描淡彩

参考资料:

水如编《陈独秀书信集》新华出版社

吴铭能《历史的另一个角落》

何之瑜《独秀先生逝世始末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