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气温让很多人都感到酷热难耐,渐渐地期盼着秋天的到来。而标志着秋季到来的立秋节气也仅有短短12天,多少让人有些迫不及待了。实际上,立秋并不意味着天气马上转凉。民间常说的“秋老虎”丝毫不亚于三伏天的高温,题中俗语“闭眼秋,大包伏”也是由此而来。
《历书》中称立秋为“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管子》也言“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不难看出,阴凉、收获是秋季最为显著的特征。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是大地上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象征,是阳盛渐变为阴盛的转折。不过,立秋虽然标志着秋季的到来,但对于气温而言其实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立秋在节气顺序中排在处暑之前,而炎热天气的告别是处暑之后,所以立秋节气期间的天气依旧炎热。虽然气温没有太大变化,但降雨和湿度却会明显降低,作物的繁茂生长也会因为阳气下沉而趋向成熟,立秋对于农作物的意义更为重要。
虽然立秋在实际气温上并没有明显下降,但根据古人长期观察总结的经验,立秋的准确时间有着预示秋后气温寒暑的意义。题中俗语便是其生动的体现,古人用“睁眼”和“闭眼”来预测秋后气温的变化,按照古人的说法,今年立秋则属于“闭眼秋”。
每当北斗七星柄指西南,也就是太阳达到黄经135°的时候便是立秋,如此则必有一个确切的时间,古人便根据这个时间来判定立秋是“睁眼秋”还是“闭眼秋”,如果此时在凌晨0点到中午12点之间则谓之“睁眼秋”,如果此时是在中午12点到午夜24点之间则称为“闭眼秋”。根据气象观测,今年立秋交节的准确时间是8月7日晚上8点28分57秒。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可能纳闷这么精确的时间是如何得来的。
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如今已不再陌生,人们通过发达的科技从北极上空发现地球的公转和自转都是自西向东的。以秋分为例,地球的晨昏圈和经线圈只有当地球转到秋分那一时刻的位置时才会呈现夹角为0°的重合,过了这一刻便会再度产生夹角,而这一刻因此必然有一个确切到某秒的精确时间。二十四节气的其他节气也同此理,所以古人将每个节气相差15天是有科学道理的。
关于“睁眼秋”和“闭眼秋”的区别,其实从二者名字上便已有体现。顾名思义,“睁眼秋”是说秋季一来就睁开了眼睛,天气必然凉爽,早晚气温明显降低。“闭眼秋”是说秋季虽然来了,但却是闭着眼睛还没醒来,秋意还没有显现,仍旧是持续炎热的天气。俗谚中也因此有了“闭眼秋脱衣秋,睁眼秋穿衣秋”的说法。
所谓“大包伏”,即是从“秋包伏”的说法衍生而来。“伏”即我们熟知的三伏天,其中末伏与立秋相关,古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行与气温的变化而将立秋的第一个庚日定为三伏中末伏的起始。如果立秋与庚日同一天则谓之“伏包秋”,如果立秋的第一个庚日在立秋后则谓之“秋包伏”。由于末伏本身要持续10天,如果在立秋之后,就意味着炎热的三伏天要到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时才会结束。而今年立秋的庚日是立秋后第八天,由于本身要持续10天,便要等到公历8月25日才出伏,加上每年出伏后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的“秋老虎”天气,所以期盼秋凉的朋友还要坚持一个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