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他叫武盼龙。
武盼龙老师是青年书家中的佼佼者,无论是创作还是书法教学,可谓是小有名气。武老师90后生人,30岁的年纪便是书坛上的“老人”了,这个“老”有两重意思,一个是年轻的老面孔,一个是功夫老道。
所谓的老面孔,武老师前前后后获得过很多荣誉,中书协所主办的展赛就入选了20次,两次《兰亭》双年展,一次《兰亭七子》称号;两届国展,13届国展中有两件作品入选(楷书和草书)。十年前,网络没有那么发达,那时在报刊上,经常看到武老师的作品,长时间关注书坛展赛的人,基本上都知道他的名字,前几年的展赛比较多,只要是展赛的名单公布,哪里都能看到他的名字。同行调侃他,说他是年轻的书坛老人,不是没有道理的。
功夫老道,是对武老师技法成熟的一种褒奖。武盼龙老师入展比较多,早些年书风多变,一会写二王、一会写颜柳,有时写米,有时写苏……转变的是章法形式,不变的是,追求传统艺术的精神,磨砺中让自己的技巧更加老到。
武盼龙老师18岁那年考入了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大一的时候开始接受书法艺术,起初是五体兼修,真、草、隶、篆、行都有涉猎。大二期时便决定了自己的主攻方向,把精力放在楷、行、草上面。那时的他精力比较充沛,就像干枯的海绵,吸收能力是极强,善于总结的他,临创时总有一些感悟浮现出来,他将这些感悟,放在自己的作品中去求证,初生的牛犊不怕虎,敢于大胆的尝试,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惧得失,不负年华,连续投稿参加展赛,大三的那年,便获得了加入中书协的资格。
这次十三届国展,武老师有两种书体入选,有书友好奇的问,武老师工作忙重,招生教学杂繁,自己早有书名,又获奖无数,家庭事业如何双向安排?如何能做到静心创作的呢?
武老师回答的很谦逊,艺无止境,书艺之路不进则退。个人不是为了投稿而去投稿,投稿的过程是一种鼓励,一种鞭策,鞭策自己,不要懈怠,不要懒惰。个人的临帖,个人的创作,如学习中的自我测试,让自己了解自己。投稿显然是一种公开测试的过程,有竞争才有比较,创作会更加严谨,现在流行的说以赛代炼。
长期坚持以赛代练,让自己保持学习的热情,创作的激情,让展赛促进自己,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有了展赛经验的人,多多少少都被创作模式化影响,当创作困难时,就会利用以前成功的模式进行改创,这种禁锢的思维,慢慢的就变成了定式。陈振濂先生和刘洪彪先生经常在公共场合提出“三不同概念”:
不与古人同
不与今人同
不与昨日同
做到这三点,显然是很难的,但这也是创新者必须要面对实际问题。通过展赛,强迫自己大胆的尝试,一次投稿就是一次免费“体检”的机会,这种免费“体检”,对于有创新意识的书友来讲,为什么要放弃呢?每次创作出来的作品,此时所呈现出来的面貌,都是当下认知的表现。人的认知,随着时间、年龄、环境、学习实践程度,在不断的变化中而变化。有入展经验的人,都希望打破以前的旧式思维,每次大展创作都是在挣扎的前行,希望从传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不断的分离,不断的提纯,不断的磨合,每次创作都希望找到新的元素多辗转反侧。
唐人张怀瓘在《玉堂禁经》中提出,创作中不要惯性走以前的老路,应多求新变,创新求变是书法人的终极追求。原文:拘踞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阐述创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书法创新是不变的宗旨。
武盼龙老师介绍:
1990年7月生,河南开封人。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中国书法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入展第五、六届中国书坛兰亭书法双年展兰亭雅集42人展,并获第六届“兰亭七子”称号。作品获第二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入展全国第十一届、十三书法篆刻作品展、三届册页展、五届青年书法作品展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二十余次。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