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恸为一连续的过程,但为便于描述可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I:数小时到数天
否认、怀疑
“麻木”
阶段Ⅱ:数周到6个月
悲哀、哭泣,阵阵的悲恸
焦虑的躯体表现
不安
睡眠差
食欲减退
内疚、埋怨他人
死者仍存在的体验
错觉或鲜明的映像
听到死者讲话的幻觉
有关死者记忆的先占观念
社会性退缩
阶段Ⅲ:数周到数月
症状缓解
社会活动恢复
怀念过去的好时光
(症状可能在周年忌日复发)
第一阶段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当事人有否认反应,表现为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应(麻木),常常还伴有非现实感,不能完全接受亲人已逝的事实。丧亲者可能无法安静,就像在寻找死去的亲人。
第二阶段常持续几周到6个月,但有时也可能更长。当事者可能感到极端悲哀、哭泣、孤独、心中充满了对亡亲的思念。焦虑也很常见,他们显得焦灼不安、睡眠不好、缺乏食欲,有的还可出现惊恐发作。许多人因为觉得自己为死者做得太少而深感内疚。有的感到愤怒并投射其内疚感,责怪医生或其他人员未能为患者提供最好的照料。居丧者常会出现逝人存在的鲜明体验,约1/10的人出现短时的幻觉(Clayton,1979年)。居丧者常常沉浸在对逝者的回忆之中,有时以映像闯入的形式为表现。许多居丧者会与原来的社交圈疏离。躯体不适也很常见(Pakes和Brown,1972年),孀妇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更常就医(Stein与Susser,1969年)。
第三阶段上述症状可逐渐缓解,日常活动也可恢复。丧亲者逐渐接受亲人已逝的现实,并通过回忆过去与其相处时的美好时光来缅怀死者。不过在死者的周年忌日症状会暂时再现。
尽管这些阶段的划分有指导作用,但反应因人而异,也不存在人人都共有的特点。——《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你摆脱抑郁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