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35 Hi-Power手枪是应法国军方对新型军用手枪的招标而诞生的。这款最初的手枪被称为Grand Rendement(“高产量”)或Grand Puissance(“高威力”)。约翰·M·勃朗宁(John M. Browning)设计的1911式手枪的专利当时仍然有效,因此这位伟大的设计师被迫构思出一款全新的手枪,以避免侵犯他自己之前的枪支设计。
Inglis No. 1 Mk I* Hi-Power独特的肩托/枪套最初的原型配备了一个16发双排单进弹匣,由勃朗宁的天才同伴比利时迪欧东·约瑟夫·萨维(Dieudonné Joseph Saive)设计。它也是击锤触发,并拥有一种新颖的锁闭式枪机动作。不幸的是,在1926年11月,约翰·勃朗宁去世了。
带有肩托的Inglis No. 1 Mk I* Hi-Power迪欧东·萨维接过重任,完成了GP-35的设计。最初的1911专利在1928年到期,因此萨维可以自由地进行设计。最终版本略微缩小,以容纳13发弹匣,并拥有卓越的单动扳机。它在1935年首次上市,并受到好评。尽管法国人愚蠢地放弃了大威力手枪,转而采用国内设计,但GP-35在二战初期无疑是世界上最佳的作战手枪之一。
加拿大约翰·英格利斯公司 (John Inglis Company) 在二战期间生产布伦轻机枪和大威力手枪当德军占领比利时时,负责大威力手枪生产的两位高管都在英国。鉴于当时的情况,他们明智地选择不回国。迪欧东·萨维被困在比利时,但在1941年逃到了英国。他带来了关于大威力手枪的宝贵第一手技术知识。安全抵达英国后,萨维就开始凭借记忆重现GP-35的技术图纸。
帆布卡在枪托的侧面,用作皮带挂架纳粹强迫比利时工人为他们自己生产大威力手枪。这些武器被德国命名为9mm Pistole 640(b)。Pistole 640(b)特别受到武装党卫军和伞兵(fallschirmjagers)的青睐。
1943年春,中国政府通过互助计划与加拿大的约翰·英格利斯公司签约购买180,000把大威力手枪的合同。这些中国手枪配备了可调节的切线后照门和木质肩托兼枪套装置组件,类似于C96毛瑟扫帚柄。官方名称为第1型Mk I*,英格利斯公司对每支生产的枪支付了适度的特许权使用费。
Inglis Hi-Power肩托上的枪托板可旋转打开以装载手枪除了中国的合同外,英国特种作战执行局还请求提供50,000支带有固定瞄准具且没有肩托的版本,供在欧洲被占领地区的抵抗战士使用。由于9mm子弹的普遍可用性,大威力手枪成为此类秘密工作的理想选择。
只有大约4,000支中国第1型Mk I*高威力手枪越过驼峰进入太平洋战区,并且这些武器的使用效果不佳。结果,大部分英格利斯生产的产品最终流入欧洲。
Inglis No. 1 Mk I* Hi-Power的后照门乐观地扩展到500 米技术细节这些旧式的大威力手枪上的可调节切线后照门,乐观地将刻度扩展到500米。大威力的肩托与C96扫帚柄非常相似。安装附件几乎相同,而且枪托也可以在后方打开,充当枪套。连接到枪托侧面的网状帆布卡使该设备可以挂在皮带上。
Inglis Hi-Power手枪的肩托显然受到了德国C96扫帚柄手枪的启发使用带肩托的大威力射击感觉很自然,但必须小心不要让往复式套筒夹住任何柔软而有肉的部位。这些老式大威力手枪上最大的障碍是弹匣断开保险装置。原始的法国合同规定了这种可怕的东西,它对单动扳机造成了损害,许多原始用户只能将其移除。
结局大威力是二战期间轴心国和盟军广泛使用的唯一的批量生产手枪。一把复古的带肩托的英格利斯No. 1 Mk I*大威力手枪是任何经验丰富的枪支收藏的补充。然而,这些老枪的价格非常昂贵,相比之下,新款春田兵工厂SA-35或许可以填补这个位置。
SA-35作为经典设计的信息化时代版本,SA-35配备了现代战术瞄准镜、15发弹匣,SA-35的建议零售价为799美元,也比任何类似的钢制和胡桃木战斗手枪便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