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看这一篇就够了!重阳节历史渊源/典故/习俗俗语

天晴看课程 2024-10-10 22:26:29
重阳节的历史渊源

重阳节,又称“踏秋”,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易经》。《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至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因此,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典故

桓景学道斩瘟魔:相传东汉时期,汝南有一个叫桓景的人,跟随方士费长房学习仙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这天,汝南将有大灾,让他赶紧回家,让家人各做一个红色的布袋,里面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登上高处,饮菊花酒,便可避灾。桓景照做后,带领家人登上附近的一座山。傍晚回家时,发现家中的鸡犬牛羊都死了,而他们却逃过了一劫。从此,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就有了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陶渊明赏菊:陶渊明爱菊,传说在重阳节这天,他常常坐在菊花丛中,饮酒赏菊,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孟嘉落帽:孟嘉,字万年,是晋代名士,少有才名。晋朝永和年间,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参军,甚得桓温的器重。一年重阳佳节,桓温在龙山大宴属下的僚佐,吟赋诗。此日所有僚佐都是戎装赴会,把酒言欢。正当大家诗兴大发之时,忽然一阵大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孟嘉并未察觉,还在继续吟诗作赋。桓温见状便对其他人说:“孟嘉落帽,龙山之会。”从此,“孟嘉落帽”便成为了重阳节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故事流传至今。

重阳节的相关俗语

关于重阳节的俗语有很多,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重阳节俗语:

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

过了重阳节,一怕霜来二怕雪。

重阳有雨,下年雨缺。

九月重九,登高饮酒。

重阳无雨,冬至多雨。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半冬干。

重阳无雨,九月无霜。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吃了重阳酒,夜活带劲。

这些俗语不仅反映了人们对重阳节气候变化的观察与总结,也体现了重阳节在民间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多样的习俗活动。

重阳节的习俗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登高: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

古人登高,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之日进行,但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也有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赏菊: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早在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中就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

至唐宋时,重阳赏菊成为风俗。

宋代,菊之名种培植繁多,盛况逾越前代,成为当时城市居民的一大活动。

明、清继之,有堆菊花山等项目,实际即是菊花品种展览,其名目多至千种。北京、苏州等地皆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饮菊花酒:

菊花酒清凉甘美,有明目、补肝气、安肠胃、利血、治头昏、降血压、减肥之功效,是强身益寿的佳品。

饮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

在我国民俗中,人们在菊花盛开之时,采集菊花的茎叶,与谷物掺在一起酿酒,等到来年九月九日饮用。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佩茱萸:

古代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

茱萸香味浓郁,有驱虫去湿、去除风邪的作用,也有消积食、治寒热的功能,可以入药,也可以制酒养生祛病。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佩带茱萸或者登高望远时插茱萸的习俗,还可以将茱萸当作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以求辟邪求吉,延年益寿。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

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为了庆祝粮食丰收,喜尝新粮。

因为“高”与“糕”谐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后来才有了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放纸鸢:

纸鸢就是人们所说的风筝,广东、福建等地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

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如光绪《惠州府志》中就有相关记述。

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早在先秦时期,在农作物丰收之际,人们就有在九月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的习俗,以谢天地祖先的恩德。

这些习俗活动不仅丰富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感恩自然、祈福健康的传统美德。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