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壮丁,真是那个时代普通人最无力的挣扎。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的军队兵源吃紧,为了补充战斗力,不得不在各地抓壮丁。可这事儿别看名字好像挺光鲜,实际上对老百姓抓壮丁就是一场灾难。一边是日寇侵略的威胁,一边是国民党的苛政和军需压榨。普通人家,尤其是农民,根本没什么选择的余地。16岁的萧家福,就是这样被命运推上了战场。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国家积弱,百姓背锅
抗日战争打到1943年,国民党的兵源早就告急了。按道理说,保家卫国是每个男人的责任,但问题在于,国民党政府自己管理混乱,兵役制度形同虚设,抓壮丁就成了补充兵员的“捷径”。可是这种做法,根本谈不上公平。你想啊,真正有钱有势的人家,早就花钱免了兵役,或者用关系把孩子安排在后方,谁会让自家儿子上前线送命?最后被抓的,永远是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萧家福16岁,还是个孩子,却为了躲抓丁跑到山上,结果还是被逮住了。这说明什么?在那个年代,普通百姓根本没有选择,他们甚至连逃避的权利都没有。
2. 抗战胜利后,家国梦破灭
说实话,萧家福一开始还是有点热血的。别看他是被抓去的,但在跟日本人正面交手后,他也觉得自己有份守护家园的责任。贵州一战,部队死伤惨重,他却凭运气活了下来。当时,像他这样的士兵,心里多多少少还有一线希望——抗战胜利后就能回家。等到1945年抗战胜利,他发现事情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国民政府忙着“还都”南京,接着内战又打响了,士兵们被迫继续南征北战,完全没机会回家。萧家福回家探亲的那一次,竟成了他与家人的诀别。
3. 国共内战,命运被裹挟
1949年,国共内战进入尾声,国民党全面溃败,萧家福和千千万万普通士兵一起被送到台湾。问题是,这些士兵根本没有选择权,他们就是被打包送走的“工具人”。萧家福其实很想家,但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甚至连一封家书都寄不回去。对于像他这样的普通士兵内战打成什么样、谁输谁赢,都不是他们能决定的。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活下去。可是,隔着一条海峡,活着也成了一种煎熬。
萧家福的一生,就是被历史洪流裹挟的缩影。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什么轰烈的失败,他只是那个时代无数小人物中的一个。但正是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才真正体现了历史的重量。萧家福的思乡情,也是千千万万离散者的思乡情,他的苦楚与挣扎,至今仍能刺痛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