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今年53岁,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平时身体健康,生活简单,唯一的“小缺点”就是特别爱干净。最近,她发现自己脖子和腋下冒出了几颗“小肉粒”,尤其是脖子上的,摸着软软的,还时不时蹭到项链,让她感觉非常不舒服。
“这些肉粒真讨厌,干脆用手揪掉得了!”她尝试揪了一个,结果不仅没揪干净,还弄得红肿疼痛。老伴看了后,赶紧劝她:“别乱弄,还是去医院看看吧。”
张阿姨思前想后,决定挂个皮肤科的号,好好问问医生。
张阿姨来到医院,接诊的是王医生,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态度和善,眼神干练。
“医生,我这脖子和腋下长了些小肉粒,能不能揪掉?”张阿姨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撩起衣领,露出脖子上的几颗小疙瘩。
王医生仔细看了看,又用手轻轻触摸了下,说道:“这些是皮赘,俗称‘小肉粒’。张阿姨,您之前揪过吧?看着像有点发炎。”
张阿姨点点头:“是啊,觉得它碍事,我就用手揪了一颗,结果弄得又痛又肿。”
王医生微微一笑:“千万不能用手揪,这样可能引发感染,甚至留疤。我给您详细讲讲这些‘小肉粒’是怎么回事。”
“小肉粒”到底是什么?王医生拿出一张人体皮肤结构的示意图,耐心地为张阿姨解释:
① 什么是皮赘?
“皮赘是良性皮肤赘生物,一般呈小肉粒状,颜色接近皮肤,摸着柔软。它们主要是由于皮肤局部过度摩擦或老化导致的。”
② 为什么会长皮赘?
王医生列举了几个常见原因:
年龄增长:皮赘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女性。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弹性下降,容易出现摩擦部位的皮赘。肥胖或胰岛素抵抗:体重偏高、代谢异常的人更容易长皮赘。一些研究表明,皮赘可能与2型糖尿病有关。《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的一项研究指出,长皮赘的人群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皮肤摩擦:腋下、脖子等容易摩擦的部位,皮肤长期受到刺激,容易形成皮赘。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人长过皮赘,后代也可能有类似情况。皮赘需要治疗吗?张阿姨听完后,还是有些疑惑:“这些小肉粒是不是病啊?要紧吗?”
① 皮赘一般是良性病变,不会变成癌症王医生安抚她:“皮赘大多数是良性的,不会恶化成癌症。但如果您发现它突然变大、变硬或出血,就需要警惕,及时就诊。”
② 是否需要处理取决于症状“如果皮赘不影响生活,比如不痛不痒、不影响美观,就可以不用处理。但像您这样觉得碍事的,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医疗手段去除。”
如何科学去除“小肉粒”?① 医疗去除方法王医生向张阿姨介绍了几种安全去除皮赘的方法:
冷冻治疗:用液氮冷冻皮赘,使其脱落。优点是快捷无痛,但可能需要多次治疗。电凝术: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皮赘,适合较小的赘生物。外科切除:对于较大的皮赘,医生会用手术刀切除,操作简单,创伤小。激光治疗:适合面积较大的部位,但费用相对较高。“这些方法都很安全,但必须在医院由专业医生操作,不能自己乱弄。”王医生提醒道。
② 日常护理建议“张阿姨,您平时也要注意保护皮肤,尤其是摩擦部位。”王医生建议:
避免过度摩擦:穿宽松、透气的衣物,减少脖子和腋下的皮肤摩擦。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赘生物表面积聚细菌,减少感染风险。控制体重:肥胖不仅增加皮赘风险,还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相关。皮赘与健康的深层关系为了让张阿姨更加了解皮赘的影响,王医生分享了一些学术研究和健康知识。
① 皮赘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王医生引用了一项发表于《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的研究:“皮赘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的外在表现。长皮赘的人,建议定期检查血糖和血脂。”
② 激素波动的影响女性在更年期激素波动较大,也更容易长皮赘。调节内分泌对预防皮赘有一定帮助。
③ 皮赘并非感染性疾病“皮赘不会传染,也不会因日常接触而扩散。但如果出现摩擦感染,可能导致局部炎症。”
听完医生的讲解,张阿姨决定选择冷冻治疗去除皮赘。王医生为她操作了几分钟,很快解决了她的烦恼。
“医生,真是谢谢您!这下清爽多了,以后我再也不乱揪了。”张阿姨笑着说道。
“张阿姨,这些‘小肉粒’只是小问题,但您也要关注整体健康,比如控制血糖、保持适当体重。”王医生叮嘱道。
张阿姨点点头:“您说得对,我准备好好调整饮食,多运动,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脖子和腋下的“小肉粒”到底是什么?通过张阿姨的故事,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① 皮赘是什么?皮赘是良性皮肤赘生物,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脖子、腋下、腹股沟等摩擦部位。
② 皮赘需要治疗吗?
如果无不适症状,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影响美观或出现感染,可以选择冷冻、电凝、切除等方法安全去除。③ 如何预防皮赘?
避免皮肤过度摩擦。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代谢状态。定期体检,关注血糖和血脂水平。④ 不能用手揪皮赘!手揪皮赘可能引发感染、炎症,甚至留疤,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处理。
正如王医生所说:“健康管理从小事做起,皮赘虽然小,但它可能提示我们关注整体健康。科学对待,清楚处理,才能让生活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