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山东省委原书记,在洪水中拯救十万人的英雄,1967年含冤而逝

谨记过去 2024-11-27 16:40:53

前言

他曾任山东省委原书记,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非凡的智慧与勇气,拯救了十万百姓于水火之中。然而,命运多舛,这位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却在1967年的运动风暴中含冤而逝,他的故事被岁月的尘埃悄然掩盖。本文揭开了栗再温传奇而悲壮的一生:从贫苦的农民家庭走出,他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烽火中,他立下了哪些赫赫战功?又如何在山东救灾与抗洪的紧要关头,成为人民心中的“活菩萨”?

从农民子弟到红军政委

在河北省平山县杜家庄南沟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1908年3月13日,迎来了他们的第四个孩子——栗再温,原名栗志周。尽管家境贫寒,但父亲栗有财的辛勤劳作,为这个家庭撑起了一片天。幼年的栗再温,便在心中埋下了知识的种子,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

在村中的小学,栗再温的求学之路悄然启程。那里,他接受了最初的启蒙,知识的光芒逐渐照亮了他的心灵。1916年,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他踏入了县立洪子店高小的校门,继续深造。在校期间,他不仅学业出众,更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同学中熠熠生辉。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栗再温心中的信念。1924年,他以骄人的成绩从洪子店高小毕业,随后迈入了北平市私立大同中学的大门。这所学校,汇聚了四面八方的精英学子。在这里,栗再温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新思想、新知识,革命先驱李大钊的事迹更是深深触动了他,成为了他心中的灯塔。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栗再温的心中燃起了熊熊的革命之火。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李大钊领导的示威游行,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这些经历,如同磨刀石,让他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

1927年,经同学贺仲莲引荐,栗再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平山县首位共产党员。他迅速投入到学校党支部的工作中,发动学生驱逐反动教务主任,取得了胜利。随后,在中法大学,他担任校党支部书记,创办平民夜校,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火种在他心中熊熊燃烧,也照亮了更多人的心灵。

当然,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栗再温被迫离开了中法大学。但这段经历,却为他日后的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30年,他先后担任中共北平市委秘书和中共河北省委秘书长,深入群众,宣传革命,组织斗争,成为了革命事业的中流砥柱。

1932年,栗再温被调任为中共山西特委书记。面对山西地区严峻的革命形势,他毫无惧色,深入基层,积极发展党组织,组建进步团体,为党的事业在山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勇敢和智慧,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和尊敬。

可是,好景不长。1934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镇压和叛徒的出卖,栗再温不幸被捕入狱。但即便身陷囹圄,他依然坚守着革命信念,不屈不挠。同年底,他重获自由,回到家乡平山,继续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

1935年,栗再温被任命为平山红军游击队政委。他带领游击队在山区灵活作战,先后开展了木盘分粮、土岸“借钱”等斗争,组织“穷人会”秋收抢粮运动。这些行动,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吹散了穷苦百姓心中的阴霾,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栗再温,这位革命斗士,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革命斗士的光辉历程

在革命的风起云涌中,栗再温的名字如同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镌刻着无尽的勇气与智慧。1936年,直西特委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张惠森的叛变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革命的火种岌岌可危。然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栗再温挺身而出,接过了直西特委书记的重任。他,如同一座灯塔,在黑暗中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以非凡的胆识和谋略,迅速组织党员隐蔽,巧妙布局,成功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让直西特委的工作得以继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七事变”后,国家危难之际,栗再温再次被历史推向了前台,任命为冀西特委组织部长。此时,359旅战地工作服务团来到平山,扩军的重任落在了他的肩上。栗再温全力以赴,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仅在短短一个月零三天内,就动员了1700余名青壮年参军,组建了声名赫赫的“平山团”。这一壮举,不仅为抗战前线输送了宝贵的兵源,更为栗再温的革命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后,栗再温的足迹遍布冀西,他担任特委书记,领导着冀西人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他深知,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积极组织农民、工人、妇女等群众团体,发动全民抗战。同时,他还格外重视干部的培养,为革命事业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领导骨干,他们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革命的燎原之势。

1942年,栗再温迎来了新的机遇,他被选送到延安中央党校深造。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延安的岁月,不仅让他的理论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更让他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这份信念如同磐石,坚不可摧。

学成归来,栗再温被任命为晋察冀边区贸易公司监委书记。面对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重任,他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他接管日军物资,与国民党进行贸易谈判,领导反贪污运动,每一项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他的名字,在晋察冀边区传为佳话。

1947年11月,栗再温又踏上了新的征程,被调任为石家庄铁路局政委。他深知,铁路运输对于支援前线、保障物资运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他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在他的领导下,铁路运输畅通无阻,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8年11月,栗再温再次被委以重任,担任华北工会筹委会主任,并兼任华北人民政府劳动局长。面对敌人的经济封锁,他毫不畏惧,积极组织工会活动,提高职工福利,同时加强劳动管理,有效支援了前线战争。他的这些努力,不仅激发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更为解放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栗再温继续发挥着他的光和热。他被任命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长,积极组织建立了各个专业工会,大大增强了工会的组织力和影响力。他的工作,不仅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团结和发展,更为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人们常说,栗再温是革命的功臣,是工人的领袖,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救灾英雄,一生为民

在1950年的历史转折点上,栗再温踏上了新的征程,被委以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的重任,这一晋升不仅是对他过往工会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他未来辉煌篇章的序曲。而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1960年,他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转折,调任至山东省,面对的是“三年自然灾害”留下的满目疮痍。在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上,栗再温没有退缩,他选择深入灾区,与民众并肩作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与民同心”。

“粮食不够,瓜菜代”,这简单的几个字,却是栗再温智慧与决心的结晶。他不仅提出了这一自救策略,更亲自带头实施,让灾民看到了希望的光芒。在他的推动下,农村集贸市场重新焕发生机,物资交换中流淌的是对生活的坚韧与不屈。栗再温,这个名字逐渐在山东人民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了他们口中的“活菩萨”,这是对他无私奉献的最高赞誉。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人开玩笑。1963年,洪水肆虐,黄河12号洪峰如猛兽般扑来,天津、沧州乃至京沪铁路的安全岌岌可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中央作出了一项艰难抉择:破堤分流。而这项重任,落在了栗再温的肩上。他,这位曾经的工会领袖,此刻化身为守护家园的勇士,紧急疏散8.8万居民,确保了破堤前的万无一失。这不仅仅是对组织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人性光辉的彰显。

“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栗再温心中默念着这句话,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加固堤防,抢险救灾。七个昼夜的奋战,他们与时间赛跑,与洪水抗争,最终守住了德州,守护了数十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场战斗,不仅是对体力的极限挑战,更是对意志与智慧的极致磨砺,让栗再温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山东的历史丰碑上。

可好景不长,随着“文革”的风暴席卷全国,栗再温也未能幸免。他因坚持正义,保护国家文物,而遭到了无情的批斗。1967年,这位曾经的英雄,在无尽的屈辱与痛苦中离世,享年仅仅59岁。他的离去,是时代的悲哀,也是历史的遗憾。

直到1979年的春天,中共山东省委终于为栗再温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名誉,并追认他为革命烈士。这一决定,不仅是对栗再温个人的迟来正义,更是对那段动荡岁月的深刻反思。人们铭记他的功绩,传颂他的事迹,让这位英雄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结语

栗再温的一生,是革命与奉献的传奇。从农村走出,他凭借坚定信念和不懈奋斗,成为革命领袖。无论是领导红军游击队,还是组织抗日斗争,乃至救灾抢险,他都心系群众,英勇无畏。然而,“文革”悲剧让他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但他的精神永存,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是对他最好的慰藉。栗再温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革命前辈的艰辛与伟大。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你是否被栗再温的事迹所感动?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感受,让我们一起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