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陈毅带妻子回四川老家,37岁的张茜,长相秀丽优雅非凡

诺言的卿史录 2024-10-11 11:45:52

这是一张拍摄于1959年的照片,是陈毅回乡途中所摄。

画面中,五十八岁的陈毅元帅穿着黑上衣,牛仔裤,拄着拐杖走在乡间小道上。

他的身侧,是小他20岁的妻子张茜。

张茜人近中年,却风韵不减。

她剪着齐耳短发,秀逸清爽。一件黑色大衣随意搭在肩膀上,衬出几分随性与潇洒。

脖间的白色丝巾,为稍显庄重的着装风格注入一缕青春活力,使之尽显秀丽优雅,气质卓然。

此次回乡,距离他少年离家,已经过去了36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离家多年,称得上荣归故里的陈元帅在家乡做了哪些事情?

他和张茜,又在这片故土上留下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陈毅元帅的故乡情结

陈毅,四川乐至县人,他的父亲是普通职员,母亲是大家闺秀,没有工作,平时就在家里照顾五个儿女。

陈毅在家中排行第二,从小就聪慧,过目不忘。

陈毅父亲较为开明,知道读书对孩子的影响,于是便毫不犹豫的将家中田产悉数抵押,供陈毅读书。

1919年,陈毅赴法留学。

两年后,陈毅回国,在蔡和森的介绍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

蔡和森

1923年的春节一过,他就再次背上行囊。

踏着一地的爆竹碎屑,奔向属于他的光辉未来。

1923年11月,陈毅转为共产党员,正式开启了他南征北战的生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初出茅庐的陈毅在革命和战火的淬炼下不断成长、蜕变,由一个无名小卒,成为了党内如定海神针般的存在。

因忙于革命,四处奔波,陈毅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只有在为数不多的空闲时间里,他才会允许自己放空一下。

想一想祖母手心里那把炒得喷香,吃起来嘎嘣脆的沙胡豆,想一想垒得高高的草垛上方,那一轮金黄的满月。

这种隐秘的思念,一般都是难以宣之于口的。陈毅只有一次,在外人面前隐晦地表现出来。

打渡江战役时,陈毅问粟裕:

“你离家二十多年了,想不想家?”

粟裕回答:

“怎么不想?我家里可是有母亲、哥哥、姐姐,还有两个妹妹!”

陈毅思考了一下,想起来粟裕和他一样,兄弟姐妹很多。

他没吭声,显然也想起了自己的亲人。

粟裕叹了一口气:

“现在我只能以战斗胜利的消息,用反动派的报纸给家里报信儿,让他们知道我还活着。”

说完,粟裕脸上露出了期待的神色:

“等全国解放了,我就去看看他们。”

陈毅点点头,他也是这么想的。

但天不遂人愿,陈毅能力出众,解放后被委以重任,为新中国的发展殚精竭虑。

因工作繁多,且事事都重要,陈毅一刻也离不开岗位。

回家的事,被他一拖再拖。

可是,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官儿做得再高,陈毅依然是心系家乡的游子。

1959年,国家的发展已经步入正轨,压在陈毅身上的重担也轻了一些。为国为民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元帅,也想小小地“任性”一回。

所以,在出席了苏联举办的活动后,陈毅并未在成都停留,也没有回北京。

而是带着妻子儿女,朝着阔别36年的老家乐至县而去。

一路上,陈毅非常激动,心绪难平。

没人知道,他等这一天,等了36年。

那么,这次特殊的故乡之行,会给陈毅带去哪些新的感受呢?

陈毅最后一次回乡

1959年秋天,几辆汽车行驶在宽阔的道路上。

当它们翻过龙泉山,进入丘陵地区时,坐在车里的陈毅挺直脊背,目不转睛地盯着车窗外的风景,高兴得像个孩子。

“啊,快到乐至界了!”

陈毅看着路两边的稻田,语气难掩兴奋。

张茜坐在陈毅旁边,握着丈夫的手,静静地感受着那份喜悦和激动。

这次回乡,对于陈毅来说期待已久,对于她又何尝不是呢?

张茜是陈毅的第二任妻子,两人于1940年结婚。

结婚近二十载,张茜和陈毅的父母相处过,却没到过陈毅的家乡。

作为陈毅的解语花,她自然知道陈毅内心掩藏的那一份思乡之情。

所以,当陈毅“任性”地说走就走时,她没有劝阻,而是默默收拾东西,和丈夫一起踏上了回家之路。

为了给父老乡亲们留下一个好印象,张茜的装扮花了点小心思。

黑色大衣,灰色西裤,黑色布鞋,再搭配白色丝巾。

大气不失庄重,简单朴素之中又带着一丝妩媚俏皮,显得气质优雅,极具亲和力。

因不久前刚下过雨,小路很是泥泞,张茜并没有嫌弃,眼睛都不眨一下,蹬着布鞋在泥巴里行走。

她与陈毅并肩而行,英姿飒爽,走路带风,和陈毅气势相当,不愧为元帅夫人!

一行人走过泥泞的小路,终于见到了那座三进的院落,这就是陈毅小时候居住过的地方。

乡亲们得知大元帅要来,纷纷跑出来“看热闹”。

陈毅和张茜笑着和乡亲们问好,一路说笑一路走到了陈毅幺叔的住处。

陈毅的幺叔叫陈昌信,他和很多新中国的老百姓一样,有了自己的“事业”,在当地公社里养鸭子。

幺叔见到陈毅回来了非常高兴,顾不得田地里的鸭子,一路小跑过来一番嘘寒问暖。

过了一会儿后,陈昌信像是不好意思似的,开口问陈毅能不能帮他弄一个城镇户口。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给他安排一份工作,在机关单位里上班的。

虽是沾亲带故,但陈毅并没有答应,当场就拒绝了幺叔的请求,他开玩笑似地说:

“幺叔,这不好,别人会骂我的!”

说完,他做出一副很为难的表情,语气也带了些讨好:

“幺叔,您老人家可千万要理解我啊!”

话说到这份儿上,陈昌信也不好再为难陈毅,这事儿就这么揭过去了。

这个小插曲,让随行的政府领导和乡亲们都惴惴不安的。

为了掩饰尴尬,一行人在经过一座新建成的桥时,心思活络的领导就提出建议:

可以把这座桥命名为“元帅桥”或者“将军桥”,来纪念陈毅。

陈毅听了当即就有点不高兴。

他不客气地说:

“这是不应该的。我陈毅算老几啊?还是叫‘劳动桥’吧!”

陈毅往人群里扫了一眼,脸上又露出笑容:

“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嘛!是真正的英雄!”

就这样,这座桥得元帅赐名,被命名为“劳动桥”。

走过劳动桥之后,陈毅去了当地的红旗丝厂,在这里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11月2日傍晚,陈毅结束了他的回乡行程。

离开家乡之前,他告诫乡亲们:

“我的权力都是人民给的,我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半点以权谋私的权力。”

随后,陈毅挥挥手,告别依依不舍的乡亲们,踏上了回程的汽车。

星子寥落,月上柳梢头,陈毅乘坐的汽车离故乡越来越远。

这是陈毅最后一次回到家乡。

此后十三年,他又做回了那个心怀天下的游子,没有踏入故土一步。

去世后,陈毅被葬入了八宝山革命公墓,没有落叶归根。

乡愁,大概是元帅波澜壮阔的人生里,最遗憾的一个篇章。

不过,虽然陈毅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但在那片红色的土地上,在陈毅小时候嬉戏过的河里,依然流淌着他的故事。

陈毅的事迹,陈毅的精神,融入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世代传承,永不消逝。

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由陈毅把“元帅桥”改为“劳动桥”想到的……》

2、陈毅故居 百度百科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