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一般的人物,大多活的伟大,死的窝囊

咩咩爱历史 2024-11-29 09:01:10

01

明隆庆元年(1567年)六月的一天,一道圣旨“召福建总兵戚继光入朝,协理戎政。”

戚继光,大家都熟悉,抗倭大英雄,有他镇守闽浙沿海,倭寇就不敢来。

那为什么现又要把他调到北京呢?

这就要从当时“南倭北虏”的囧况说起了。

嘉靖年间,南方沿海倭寇横行,无恶不作。

北方也不消停,蒙古鞑靼部的俺答汗为了逼明朝“开关互市”,不断带兵攻击长城沿线,搞得明朝北部边防风声鹤唳。

尤其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变”,俺答汗大举入塞,围着北京城烧杀抢掠...

明军各路“勤王军”十几万人,竟没一个人敢去交战。

抢了整整八天,鞑靼军才撤走,“诸州县报所残掠人畜二百万”,损失比后来皇太极入塞的“己巳之变”还大。

之后的十七年里,负责拱卫北京的蓟州镇的主将连续换了十个人,但没一个能顶住鞑靼军入侵的,最后都获罪下狱OVER。

新上台的隆庆皇帝实在没招了,只好把抗倭卓著的戚继光从南方调过来,加强北方边防。

02

戚继光到北京不久后,任蓟州镇总兵官。

当上总兵官,但戚继光却高兴不起来。

为啥?因为蓟州镇的防务情况实在是太操蛋了!

蓟州镇,离北京最近的“九边重镇”,直接保护北京的安全,因此最为重要。可官兵训练和战备却是一塌糊涂。

明朝的军事制度叫卫所制,“军户”世代相袭,一辈子固定在一个地方当兵、种地。

可随着卫所的土地不断被当官的占为己有,当兵的要么给当官的当农奴,要么就只能饿死。

于是,逃走的军户越来越多,蓟州镇也不例外,导致防线兵力严重不足。

加上长城年久失修,坍塌之处比比皆是,鞑靼人到处都能打进来。

不得已,朝廷只好拿出真金白银来在京畿一带招募了大批农民入伍,弥补兵力的不足。

可是数量补上了,质量却拉不齐,明朝又没有完善的团练制度。

这些农民兵的纪律意识更是一塌糊涂...

于是乎,一个想法在戚继光的脑海中升腾出来——调浙兵。

折子递上去,就遭到了一片反对之声。

为啥呢?具体细节就不说了,反正最终在次辅张居正的支持下,戚继光的想法终于得以付诸实施。

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第一批浙兵——三千名鸟铳手到达蓟州镇,北军士兵可就开了眼——他们以前觉得特难操作的鸟铳,在浙兵手里玩得6的一比。

更让北军官兵叹为观止的是浙兵严明的军纪——

戚继光下令全军列队,谁料天降大雨,北军官兵纷纷逃散避雨,浙兵却在大雨中,从早上站到日落时分,没有一个跑走。

03

一年多过去,浙兵的军事素质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戚继光再次上奏,再调一万二千多的浙兵,陆续到位后,戚继光开始对北军士兵进行汰弱留强,留下来的北军跟着浙兵学军纪、学技术。

戚继光又根据浙兵的战术特点,结合蓟镇的防务特点,制定出了依托长城工事防御、消耗蒙古人的策略——在蓟镇长城沿线大建空心的堡台,浙兵鸟铳手驻防于堡台内,把善于近身格斗的浙东“杀手”(即轻装步兵)驻防于堡台之间的城墙上。

根据计算,需要修建三千座这样的空心堡台。

折子一递上去,满朝又是一片反对之声。

又为啥呢?

因为这个计划太费钱了,一座空心堡台要花费五十两银子,这一把就是十五万两白银。

当时明朝一年的正赋收入也就二百万两银子,怎么修得起?

反对者说,不是有很多烽火台吗?你的鸟铳兵就不能在烽火台上放铳吗?

还有,本来长城前面栽了很多树木,就是为了阻碍鞑子的骑兵行动,听说戚大人还要把这些树砍了,这是劳民伤财,自撤藩篱...

在这一片汹汹之声中,张居正再次支持了戚继光,嘴皮子都要吵破了。

他说,烽火台是露天的,风大,不利于射击,也容易被敌人的弓箭击中。而且烽火台空间狭小,无法生活...至于砍掉树木,是为了给鸟铳手扫清射界,以免敌人在树木掩护下接近长城。

张居正可是隆庆的宠臣,隆庆帝最终站在了戚继光这边。

到隆庆五年(1571年),戚继光的新建空心堡台计划全面完成,蓟镇的防务水平大大提升。

面就该鞑靼人倒霉了。

04

同年,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每年“赏赐”金钱物资若干,同时开放边境贸易;俺答汗承诺永不再侵犯明朝疆土。

鞑靼朵颜部的首领董狐狸一看:哟嚯,看来只要学着俺答的样儿把大明打痛,大明也会给我封赏,开放贸易啊!

隆庆六年(1572年),董狐狸第一次侵扰蓟镇沿线...然而他面对的不是以前软弱无能的蓟镇了,在戚继光的长城防线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不死心,三个月后又联合鞑靼土蛮部的“小王子”大举入侵蓟镇的桃林口和喜峰口,结果输得更惨,董狐狸差点被明军当场活捉,董狐狸元气大伤,一直恢复了两年才喘过气来。

万历三年(1575年)正月,董狐狸又联合长昂、长秃两部人马第三次入侵蓟镇,鞑靼人不但被打得鼻青脸肿,还被明军乘胜追出长城,活捉长秃。

连续三次被戚继光暴打之后,董狐狸只好主动带着手下跑到长城关隘前跪地请罪,保证日后绝不再侵犯边界,请求大明给点儿赏赐。

至此,再也没有蒙古人敢来测试蓟镇的防务强度了。

05

打不动蓟镇,蒙古人又把目光投向了辽东。

万历七年(1579年),东蒙古的图们汗率四万多骑兵大举入侵辽东镇辖区,辽东总兵李成梁压力山大,赶紧向朝廷求援。

戚继光奉旨率蓟镇的浙兵援救辽东,一仗把图们汗的人马打得屁滚尿流,保障了辽东的安全。

战后论功行赏,戚继光被加封太子少保,从此得了个“戚少保”的称号。

南倭北虏,如今都被戚继光治得服服帖帖,在明初的那波猛人过去之后的这二百年里,老戚毫无疑问已经是大明武功第一人了!

而此时的张居正已经升任内阁首辅,又是万历小皇帝的老师,大明帝国实际上的话事人。

老戚当然更加如鱼得水、春风得意。

但正所谓:日满则仄,月满则亏…

06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廿日,张居正积劳成疾,在家中去世。

万历小皇帝苦逼哈哈熬了十年,终于熬走了张先生。

张居正刚死几天,万历就下旨,褫夺张先生生前的全部荣誉和头衔,并下旨抄了张家,张家上下几十口子人被关小黑屋,最后活活饿死。

树倒猢狲散。

这些年依附张居正的人,可都倒了大霉。

这年冬天,北京朝野开始流着关于戚继光的各种流言——

有的说,戚继光是张居正的走狗,每次拜访张居正府邸,递上的名帖开头都是“门下走狗戚某”;

还有的说,戚继光投张居正所好,给他送去了一对波斯姐妹花,还贴心地搞去了“床上神药”海狗肾;

更有的说,戚继光在蓟镇练兵,就是为张居正在培植私兵,戚继光这些年“虽无谋反之行,却有谋反之力”…

这些流言要么是捕风捉影,要么是夸大其词,要么就是无中生有,但无疑正中年轻的万历的下怀:戚继光战功卓著,但他是张居正的铁杆小弟,手握十余万精兵,距离京城又这么近...

给事中张鼎思也看出了皇上的心思,马上上折子,弹劾戚继光镇守蓟镇十六年,靡费巨资,却始终不敢出塞与鞑子决战...可谓深负国恩。臣建议把他调回南方,让他去打那些海盗去吧!

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罢免戚继光的蓟州总兵,改任广东总兵。

消息传开,蓟镇百姓纷纷来到北京城外,跪在城门口请愿,要求让戚继光留任蓟州。

无卵用。

老戚起身前往广东,蓟州百姓扶老携幼,前来送行,把官道都给堵住了。

老戚走了,留给大明一个战斗力强悍的蓟镇和一条坚固的长城防线,后四十年,依然没有任何塞外能打进这条防线。

07

七月间,戚继光到了广东。

此时已五十有六了,两鬓斑白,形容苍老,比身体衰老更严重的是他精神上的日益颓唐。

广东这地方他不陌生,当年在东南沿海剿灭倭寇,曾率军渡海,一举全歼盘踞在广东南澳岛上的倭寇。

然而,十七年过去,物是人非,当年并肩作战的俞大猷已在四年前作古,。

曾跟随自己血战倭寇的戚家军将士们,不是远在蓟镇,就是远在浙江。

他日益感到孤独和无助——广东地面风平浪静,已经没有什么倭寇了,有一些山匪海盗,也没多少威胁。

作为当世第一名将,他没有了用武之地。

然而朝堂上对他的诋毁却仍然没有停息...

在广东呆了两年之后,他提出了辞职的请求。

批准。

就这样,万历十三年(1585年)六月,一代名将,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08

十月,戚继光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家乡——登州府(今山东蓬莱)。

戚继光为官四十多年,一贯轻财好义,财产大多都用在了部下和朋友身上,到他叶落归根的时候,两手空空,没有攒下什么财产。

如今没了官职,就没了俸禄,只能靠亲朋故交的接济艰难度日...

艰苦到什么地步?老戚的次子戚安国因病夭折,老戚拿不出钱来请医生。

戚继光的窘境传到朝廷,河南道御史傅光宅向朝廷建议重新起用老戚,就算不给他执掌兵权,起码给他个官职,好歹有点俸禄让他养老啊!

结果被万历一顿训斥,还被罚俸两个月。

从此以后,再没人敢为老戚说话了。

万历十五年(1587年)的大年廿九,六十岁的戚继光病了。

第二天,病情迅速加重,眼看即将不治。

家人走到床前,问他后事...他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

天蒙蒙亮的时候,戚继光在卧榻上结束了自己辉煌而又苦涩的一生。

戚继光去世的消息传到北京,朝廷没给任何抚恤和追谥。

戚继光的长子戚祚国气不过,从登州府跑到北京,跪在皇城门前为老父亲讨个说法。

大约这个举动确实触动了万历冷漠的内心,终于下旨,让礼部给戚继光举行了追悼会,给了个“祭二坛加祭一坛”的待遇,但仍然没给任何谥号。

09

三十多年后,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后金大汗皇太极率十万八旗劲旅,不费吹灰之力从蓟镇破塞而入,酿成震惊朝野的“己巳之变”,明朝对后金刚有所起色的局面被完全逆转。

从此之后,蓟镇防线已形同虚设,八旗大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不知在天上的戚继光若看到了这一幕,是会锥心泣血,还是会发出一声冷笑…

参考文献:《明实录》、《明史》、《戚少保奏议》、《戚少保年谱耆编》、《孟诸戚公墓志铭》
29 阅读:4680
评论列表
  • 2024-12-01 17:35

    这样的人多的是,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

    林子大 回复:
    这种人一直在,现在所谓的情商就是,把领导伺候好了,人情世故搞好就行。
    lee 回复: 林子大
    依旧还是同样的酒,说一句好喝,就是路都走不直[笑着哭]
  • 2024-12-01 17:17

    越是喜爱戚帅才华的人就越是厌恶朱明[并不简单]就戚帅那样三千年不世出的将才古来少有的长胜将军生在明朝可惜啊

    Mrjoke 回复:
    明粉为了证明老猪家的正确性,可以抹黑任何人,哪儿管他是不是民族英雄
    南有乔木 回复:
    回复华夏正统是不是老朱?收复失控六百年的云南是不是老朱?你这么恨他是不是觉得他收复云南碍你事了,你可以去缅甸啊!有人拦你吗?
  • 江森 16
    2024-12-11 23:04

    做老朱家的官太难了。很多位贤臣名将的下场都不好。

  • 2024-11-30 05:59

    人心不正必有邪妄,江山摇动必有灾至。一统江山未必坚不可摧,唯人心固江山固!!!

  • 2024-11-29 21:15

    戚家军在辽东因讨要军饷被以谋反之罪剿灭,都说大明如何如何,但自永乐之后,武将活的真是窝囊,文官干得也真是恶心。

    南有乔木 回复:
    这和永乐什么关系?不是朱佑樘弄得吗?
  • lee 10
    2025-01-04 13:22

    1这嫉妒之心都要化为实质了,所谓嫉贤妒能真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2这就是一个民族要中兴的难处之一,我把他叫做腐朽的自卫,那些腐朽的思想(比如这种所谓历史的经验教训)也是有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变革之难常常需要与此作斗争,曾经看到一句,凡是变革的都没有好下场。而要改变一个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秉性又何其之难!!!!!

  • 2024-11-29 10:09

    再伟大的人也逃不过因果律的清盘。

  • 2024-12-15 10:23

    这下知道长城的重要性了吧,傻子才会说长城是丢人的建筑

  • 2024-12-11 10:09

    瞎编,瞎扯,瞎串改。

  • 2024-12-19 20:27

    明朝后期以文御武,偏偏这些所谓的国家栋梁绝大部分眼里已经只有党争以及自身利益,连对错都没有了,戚继光要不是有张居正庇护,都等不到万历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