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美国杜邦公司化学家华莱士·卡罗瑟斯博士带领团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种合成纤维,该公司不久便推出了一款令全美国女性都为之疯狂的产品——尼龙袜。
1940年5月15日,史上第一批尼龙长袜在纽约上市出售,女人们立马向世人展现了她们疯狂的购物欲:各门店仅当天就卖出了7.2万双尼龙袜,不到一周,厂商们事先准备的400万双的库存几乎被扫荡一空。
有一家商店前排起了千人长队,眼看袜子即将售罄,急切的女士们生生挤爆了橱窗,甚至有几位女士急得当场晕倒。
美国女性为何如此迷恋尼龙袜,这得从他们与我们的文化差异说起。
毫无疑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短裙配丝袜”的穿着在国人眼里是不怎么正经的,而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情况恰恰相反。
1932年,好莱坞当红女星玛丽安·迪特瑞走在巴黎街头,突然被法国警方逮捕拘留。她获得的罪名如今看来非常奇葩:只因身穿长裤,被认为是行为不雅。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大量女性应征参军,特殊情况下不得以长裤代替裙装,西方传统理念中对女性着装的限制才有所松动。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如日中天的时尚潮流开创者加布里埃·香奈儿的影响下,西方女性才终于获得了毫无顾忌地穿长裤的权利。
在欧洲人的传统理念中,妇女穿裙子才是“守妇道”的标准。而在这套着装中,长袜的地位也非常重要。这一点,即便在思想更前卫的美国也没有改变。
而在尼龙被发明之前,女性长袜的材质一般是丝麻、棉麻或是真丝的。材料昂贵且做工繁琐,实用性也相对有限。试想在炎热的夏天,女人们不得不为规矩而穿着厚厚的长袜,燥热感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因此,在尼龙丝袜于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首次亮相上,厂商的宣传语非常具有针对性,称这种袜子“是由碳、水和空气制成的”,比起旧款长袜,它的手感更加顺滑,修身效果更好,更加结实耐用。
最为重要的是,它比真丝长袜要便宜得多。
1940年,美国民众人均月工资约为114美元,一双尼龙袜的售价仅为1.5 ~2美元,比真丝袜要便宜数倍,普通百姓也能轻松担负,毫无疑问的物美价廉。
此外,尼龙袜的实际效果想必不用赘述,综上各种因素,美国女性对尼龙长袜的追捧,成了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同时也能看出,虽然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但女性对时尚与美的追求,狂热程度却是不相上下。
短短几年,尼龙长袜就成了美国乃至西方社会最为显著的潮流文化符号之一,这一点在接踵而来的二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尼龙可用来制造降落伞、绳索等装备,因此在1941年,英国、美国先后将其纳入重要的军需物资而加以管控,尼龙袜的产量骤降,价格从1.5美元飙升至20美元;彻底停产后,仅剩的库存流入黑市,一双尼龙长袜的售价创下4000美元的记录。
▲1943年9月22日,伦敦克里登的一场时装秀上,女模特腿上穿的尼龙袜成了秀场中备受瞩目的焦点,被现场围观的英军女兵们疯狂抚摸,由此足见二战物资管控背景下,西方女士们对尼龙袜的渴求。
民众显然无法担负这样的价格,如此极端的状况直接催生了两个非常有趣的产业美国政府于1941年开始实行尼龙管控后不久,纽约街头就出现了第一家专门提供尼龙袜修补服务的公司。该公司起初由20多名员工组成,一开业便生意火爆,顾客送来的旧袜子堆积如山,这样的规模是远远不够的。
而当女人们的旧袜子补了又补,直到补无可补时,有人灵机一动,开始往自己的腿上画线模仿尼龙袜的接缝;后又有人将技术升级,用与丝袜颜色相仿的颜料涂满整个小腿,乍看真与穿了尼龙袜无异。
不久,专门生产“液体尼龙袜”的厂商便应运而生,专门负责为女士腿部上色、画接缝的化妆师也成了当时风靡一时的职业。美国大街小巷开满了提供相关服务的商店,就像如今的美容院一样,几乎家家爆满。
由此不难看出,妇女们并不在意自己腿上到底是穿着袜子还是画着颜料,她们真正在乎的是自己身在潮流之中,没有落后于时代的审美。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破得无法修补的旧袜子,美国妇女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它们作为可回收的战略物资捐给国家用以支持作战。
而无论是二战时美军的征兵广告中,还是在之后冷战的宣传画里,身穿尼龙长袜的美国女兵也频频出现,达成当局的军事或政治目的。不难看出,尼龙袜不但备受美国妇女的追捧,同时也获得了男士们的认可。
1944年,二战局势开始明朗,当局对战争物资的渴求有所放缓,对于美军基层官兵而言,一些重要的军需品不再是稀罕货,例如在民间千金难求的尼龙长袜,它们随着美国大兵漂洋过海,在伦敦开辟“第二战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士兵无奈地表示,伦敦年轻姑娘对绅士的英军士兵爱答不理,却疯狂追求美国大兵,因为她们不但能从对方手里获得巧克力和牛肉罐头,更能得到尼龙袜。
二战结束后,尼龙袜成了各大厂商、媒体乃至西方国家政府欢庆胜利的一大噱头,一家报纸在头条刊登了这样的文字:战争胜利意味着尼龙管制结束,女士们可以穿着尼龙长袜来庆祝当年的新年了!
然而,战后尼龙袜的产量远无法满足妇女们的渴求,全美各大厂商每月能生产数十万双尼龙袜,但平均到每天、每州的每家门店,这个数字便微乎其微了。
在芝加哥,有家商店每天可供应300双尼龙袜,却有数千人每天前来排队等待;1945年11月,匹兹堡市每天可供应1.3万双尼龙袜,但排队者却多达4万人;12月初,旧金山市场街的一家商店门口挤满了人群,迫切希望买到尼龙袜的女士们挤爆了橱窗,导致商店被迫关门,几位女士得知后经急得当场晕厥。
在之后的几个月里,女士们因买不到尼龙袜而打砸商店橱窗泄愤的事情常有发生,媒体将这种奇景称为“尼龙骚乱”。
民众对尼龙袜的追求远超预料,商家不得不对这款仅售不到2美元的廉价货实行配额制度——顾客必须先排队等叫号,只有获得配额的人才有资格购买。
▲有女士刚把尼龙袜拿到手,就当街炫耀给其他人看。照片中这位展示自己买到的长袜的女士名叫劳伦·妮斯特伦,她是1945年12月7日首批如愿以偿的顾客之一,在其他妇女眼里,她仿佛买彩票中了大奖一般幸运。
直到1946年3月,美国各大厂商的尼龙袜产量才逐渐满足社会的需求,其中仅杜邦公司一家,月产量就达到了3000万双,广大美国妇女这才实现了“尼龙袜自由”。
咦?为啥美国类似的新闻都没人阴阳怪气呢?我还记得中国类似的新闻又是女权,又是拜金,还扯到什么劣根性,怎么到美国这就如此和谐?连看文章的人都如此之少呢?要反思啊。[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