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看完毛岸英碑文,沉默良久:碑文写得很好,但少刻了3个字

野史日记 2025-01-14 15:08:58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被周总理压在手里一段时间才送给毛主席。因为当时的朝鲜战局尚未明朗,毛主席又是我军的灵魂人物,一旦毛主席因为毛岸英牺牲之事分心,对志愿军能否取得胜利会产生重要影响。

惊闻噩耗

直到朝鲜战场传来捷报,第一次战役告一段落,周总理这才亲自拿着毛岸英牺牲的电报面见毛主席,将噩耗当面告知了毛主席。其实,毛主席从机要秘书叶子龙处听闻该电报是周总理亲自送过来时,就已经意识到这封电报的内容关系重大,只是没料到其中所写的竟然是毛岸英牺牲的消息。

电报的内容不多,全篇算下来也不过一百余字,这封电报是彭德怀亲笔所写。毛主席看到这封电报时,短短百余字的电报,却看了很长时间。毛主席博古通今,博览群书,阅读能力极强。但这封电报他却看了又看,足可见他当时内心多么悲痛,对这样的现实多么不愿意接受。

他是人民的主席,更是一位父亲。时间在沉默中过去良久,毛主席才总算是放下了电报。他没有过度的悲伤,开口说话时也尽量让语气保持平静,但当他与叶子龙说完那句“战争难免会有牺牲……”后,叶子龙明显看到毛主席红了眼眶。

由于当时的战况仍然紧张,毛主席虽然悲痛欲绝,却也只能暂时压制住内心的悲伤,继续将全部精力放在朝鲜战局的运筹帷幄之中。抗美援朝必须赢,这才能够实现战前提出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而且,当年有很多人不想打这一战,是毛主席高瞻远瞩,力排众议之下促成此战。毛主席肩上的担子很重,他也知晓这一战不好打,但为了新中国的将来又必须要打。哪怕是自己最看中的儿子牺牲了,也不能像一位普通父亲一般伤心痛苦,仍要强撑着信念肩负起身上的重任。

周总理最是理解毛主席,为了避免毛主席过度操劳,他全面承担起毛岸英的身后事。当时对于毛岸英遗体是否归国,曾经有过多次讨论,但最终毛主席还是决定让毛岸英长眠朝鲜。一来是朝鲜方面认为毛岸英是为了朝鲜而牺牲,他是朝鲜的英雄,应该让毛岸英的遗体留在朝鲜,供朝鲜人民纪念!

二来是毛主席认为许多志愿军牺牲的将士都留在了朝鲜,毛岸英也埋在朝鲜很合适。其实在很多生活的细节中都不难看出,毛主席对待自己的家人十分严格,从来不搞特殊化。李敏、李讷放学,甚至都不能动用中央的专车接送,要和其他孩子一样,独自走很远的路回家。

周总理知道毛主席的行事风格,所以尊重毛主席的做法,最终将毛岸英的遗体留在了朝鲜。当周总理决定给毛岸英立碑时,敲定了由郭沫若亲自题写毛岸英的碑文,一切题写妥当之后,碑文被送到毛主席的案头审阅。

毛主席看了以后,对郭沫若所写的碑文给予了肯定,只是他认为碑文的内容还有补充的空间,少刻了三个字。毛主席为何会这样说呢?少刻的三个字又是什么?这一切还要从毛岸英坎坷同年人生说起。

少刻的三个字

毛岸英在后人的眼中,是一位英俊潇洒有学识的青年才俊。但毛岸英的童年,其实过的并不好,甚至比之很多普通百姓家的孩子都要不如。

毛岸英自幼跟在杨开慧身边生活,杨开慧被捕入狱的这一天,又恰好是毛岸英的生日。敌人知晓杨开慧的身份以后,打算借题发挥,但杨开慧始终坚贞不屈,令敌人恨得咬牙切齿。敌人威逼利诱她供出毛主席的行踪未果,又以孩子威胁她登报与毛主席断绝关系,均遭到杨开慧的拒绝。

恼羞成怒之下,敌人残忍杀害杨开慧,幸好组织及时救出了毛岸英三兄弟。但在随后的日子里,敌人对我党组织的破坏力度增大,被救出来的毛岸英三兄弟仍然居无定所,毛岸龙更是在颠沛流离中病逝,只留下毛岸英带着弟弟毛岸青四处流浪求生。

彼时的毛岸英年纪不大,他自己就是孩子,却不得不学着大人的样子,承担起照顾弟弟毛岸青的任务。终于在坚持多年以后,毛岸英和毛岸青重新被组织找到,并一起安排到苏联学习深造。

毛岸英虽然是毛主席的孩子,但却深刻体会过旧社会底层人民的苦痛,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送往苏联深造,不仅学识得到了提升,也凭借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在苏军的战斗中不断淬炼,成长为一位真正的军人。

毛岸英回国以后,恰逢解放战争前夕,按照毛岸英的追求,那是一定要建立战功的。但毛主席认为,毛岸英虽然如今从苏联深造归来,又真正的在战场上打过仗,却还是有所不足。毛主席建议毛岸英先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让他深入中国农村,了解中国的国情。

听了毛主席的安排以后,毛岸英深以为然,放弃了到战场上建功立业的机会,直接投身到基层工作,在解放区搞土改。经过数年的锤炼后,新中国也随之成立,毛主席再见毛岸英时,他早已经不是那个刚从苏联回来,没有种过庄稼、踩过泥土之人。

毛岸英当时不仅改变了内在,而且外貌也随之改变,整个人因为风吹日晒变得皮肤黝黑,双手也因为长期使用农具而长满了老茧。或许在其他人眼中,这些都是“受罪”,但在毛主席眼中,这些都是毛岸英成长的标志,他对此非常满意,连称毛岸英“毕业了”。

经过这几年的锻炼,毛岸英更加稳重成熟,也愈发的像毛主席了。毛岸英与农民打交道时,总是显得很亲近,笑容也十分和善。毛岸英从父亲口中听到“毕业”的字眼儿,别提多么开心了,能够得到父亲的认可,是他日夜期盼的事情。

1950年,美军悍然入侵朝鲜,毛岸英对毛主席的观点非常支持,要当抗美援朝的第一个兵。彭德怀认为战场太危险,坚决不同意,但毛主席这次却非常支持毛岸英,批准了毛岸英的申请。只不过毛主席没想到,这一次分别竟然就是诀别。

毛主席之所以称毛岸英的碑文少三个字,是因为碑文上只写了毛岸英是毛主席的长子,却没有提及杨开慧。在毛主席的眼中,毛岸英的成长与杨开慧关系密切,毛岸英的碑文上应该刻上“杨开慧”的名字。

周总理是心细之人,听到毛主席的话以后,就打算找人将这三个字刻上去。但毛主席却没同意,认为给毛岸英立这么大的石碑,在众多牺牲的烈士中已经算是破例,不要再给大家添麻烦了。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