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残酷!多家国央企开始实施员工退出,这5类员工或将最先被裁

荀攸广 2024-11-19 17:29:08

没错,你没看错。我们今天要聊的是“员工退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层“末位淘汰”。这事儿最近可没少见,尤其是在国企、央企这样的体量里,悄然兴起的“员工退出”政策已经让不少职场人心里直打鼓。说白了,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实打实正在发生的事儿。看看下面截图:

这种政策,表面上听起来可能冠冕堂皇——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激励竞争,但其实翻译成人话就是:淘汰掉一部分人,换一部分血。问题是,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会不会成为这场“优化”里的高危人群之一?

第一类:竞聘失败的员工

“竞聘”这个词,说熟悉也熟悉,说陌生也陌生。大部分人对它的印象可能是“公平竞争”,但真到了场上,你就会发现这事儿远没那么简单——参与的人多,位置却只有那么几个。结果可想而知:赢家寥寥,输家一大把。

就拿小李(化名)的公司来说吧,一家大型央企的人力资源经理。他爆料说,去年公司某中层岗位竞聘,50多人削尖了脑袋去争,但最后只有1个人胜出。落选的那群人呢?直接被安排去了“待岗中心”或者“人才池”。乍一听,这两个词挺有安全感的哈,但其实呢,这就像是坐上了“失业的倒计时沙漏”——薪资大幅缩水,福利基本打折。更要命的是,如果没在规定时间找到新岗位,很可能就直接“被退出”了。

有位50多岁的网友曾无奈地吐槽过:“我还有几年就退休了,可竞聘的时候压力大得连觉都睡不好——人家年轻人还能熬夜学习,我一个老胳膊老腿的,光笔试就能折腾半条命。”听着都让人心酸。

第二类:绩效考核“垫底”的员工

绩效考核,这玩意儿看似常规操作,但在“清退潮”里,它可是个“杀手锏”。每年那几个“需改进”和“不合格”的名额,大多成了被优化的理由。

王女士是某国企的HR专家,她直言:“对‘需改进’的员工,公司一般会给3到6个月的调整期。这听起来挺人性化的,但如果调整期过了还不达标,那对不起,你的去留问题,公司说了算。至于直接评为‘不合格’的,可能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降薪、脱岗、甚至待岗直接上演。”

更扎心的是,绩效考核的公平性,真不好说。你是不是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自己兢兢业业,最后却因为部门经理一句“表现一般”背了锅。这个时候,如果你觉得被冤枉了,一定要学会用正当渠道发声。忍气吞声,不等于保命符!

第三类:违规违纪违法的员工

这一点不难理解,毕竟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触碰红线了,后果自然要自负。轻则警告,重则开除,搞不好还得吃官司。

比如,前段时间某央企一员工因上班时间追剧,被直接炒了鱿鱼。这事儿在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公司“太狠心”,但更多人觉得“活该”。要我说,规则就是规则,没什么好含糊的。

劳动法专家张教授提醒,员工一定要熟悉公司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员工手册》。有些看似小事,比如工作群里发错了不该发的表情包,或者无意间说了几句吐槽的话,都可能成为违纪的由头。别大意。

第四类:合同到期的员工

很多人觉得,只要签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现实是,即便是这种“看似铁饭碗”的合同,也不是万无一失。

陈先生是某大型国企的法务主管,他解释说:“无固定期限合同确实在法律上更有保障,但如果公司有正当理由解除,比如岗位调整或业务裁撤,合同依然可以被终止,区别只是赔偿金会高一些。”如果你是固定期限合同员工,那就更要小心了——合同到期,公司说不续约,那你连争辩的余地都没有。

第五类:劳务派遣或编外人员

这类员工说白了,就是“借调”的性质,不算企业的正式员工。与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签合同,福利待遇比正式员工差一大截,稳定性也基本为零。

根据某咨询公司的数据,2023年,超过60%的国央企削减了劳务派遣工,平均减幅达到15%。如果你是派遣员工,这场“优化风暴”里,首当其冲的风险人群就是你。

面对“退出潮”,我们能做些什么?

不管你是哪类员工,职场中危机感是不能少的。与其焦虑,不如主动出击:

保持警惕

平时多留意公司内部的政策变动和人事动向,未雨绸缪,才能少吃亏。

提升技能

职场就是一个丛林,唯一的出路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学新技能、考证书,都是硬核抗压法宝。

熟悉权益

别等到事儿来了才翻劳动法。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必要时果断寻求法律援助。

建立人脉

多和同事、上级打好关系,关键时刻,一根救命稻草能让你起死回生。

储备资金

有钱才有安全感。哪怕风暴来了,也不至于一夜回到解放前。

最后,套用一句名人金句:“一切成功都不是终点,一切失败也不是末日。” 记住,职场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安于现状不如未雨绸缪,紧跟变化才是硬道理!希望每个职场人,都能稳扎稳打,活得体面从容。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