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2046字,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前言各位读者,你们有没有想过,为啥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帝国,无论是罗马帝国、汉朝,还是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它们的边疆总是像有个“怪圈”一样,不断刷新出各种蛮族?
战国时期刷新出匈奴和百越,汉朝时期刷新出鲜卑羯氐羌,隋唐时期刷新出突厥和辽,宋刷新出金和蒙古,明朝刷新出建州女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怪圈”呢?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聊一下这个话题~
所谓的“蛮族”不过就是一个半文明政权大帝国周边的民族,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蛮族,而是那些在帝国以及其他文明的影响下,逐步发展出一定文化水平的半文明民族。实际上,这些半文明民族在某种程度上是帝国文明的延伸和衍生。
所谓的“蛮族”只是相对于帝国的高度文明而言的,真正意义上的蛮荒民族早已被历史给淘汰了。
以“满蒙”地区为例,许多人将其视为野蛮之地,但仔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这些民族虽然不如汉人那样发达,但他们依然拥有一定的文化和组织水平。
拿蒙古来说,早在明朝末期,蒙古人就编纂了《蒙古-卫拉特法典》——这是一部相当完善的法律文献,能够反映出当时蒙古社会的法律、道德以及社会结构。
从公平的视角看,生活在明帝国边疆的蒙古人,可能在野蛮程度上跟汉人比起来要粗犷野蛮一些,尤其是在一些战争和掠夺行为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没有文化。
这部法典就证明了蒙古社会已经拥有一定的等级制度、孝道文化、家庭伦理以及社会团结的理念,体现了他们在道德和文明层面的进步。换句话说,他们已经迈入了文明的门槛。
因此,所谓帝国边疆的“蛮族”,其实是介于野蛮与文明之间的民族。他们在文明程度上或许比帝国的核心民族要低,但由于吸收了帝国和其他文明的成果,逐步形成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特色的半文明政权。
这些半文明民族,通常在帝国的强盛时期,成为了帝国的竞争对手,和帝国进行着长期的对抗,往往难分胜负。即使帝国最终征服了这些民族,通常也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例如洪武时期的北元),有时甚至会遭遇失败或损失(如正统年间的瓦剌),或者需要经历漫长的征战才勉强获得胜利(如万历年间的松山蒙古)。
而在帝国衰弱、分裂之时,这些半文明民族往往能够趁机崛起,甚至取而代之,像明末的满清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而那些完全没有文明的野蛮民族,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他们要么被恶劣的自然环境所淘汰,要么被帝国或半文明民族征服,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连名字都未能流传下来。
比如,曾经在蒙古北部有一个民族,习惯戴狗皮帽,曾被亚美尼亚国王海屯和南宋使者洪皓提到过。然而,尽管这一民族的规模不小,但如今我们却再也无法追溯他们的去向,甚至不知道他们最终消失在何处。
蛮族的身上也有汉人的血统如果说蛮族是介于野蛮与文明之间的民族有点抽象,那说白了就是汉人与“胡人”融合的产物。
在蒙元统治的时期,有大量汉人迁移到蒙古草原,有的从事农业生产,有的从事铁器制造。然而,百年之后,当明朝军队进入草原时,已经难以见到汉人的踪影了,取而代之的是蒙古人。
明初,草原上曾有一个名为奴母嗔(弓箭匠人)的部落,它隶属于大汗云需总管府,主要负责制作弓箭,这个部落里就有相当一部分汉人血统。还有一个著名的部落——察哈尔部,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元末的怯薛军。
元末的怯薛军中,汉人占据了七成,这些人曾跟随元顺帝迁徙到草原,最终形成了察哈尔部,因此,察哈尔部也有着很多的汉人血统。
再进一步说,明初的草原上,不仅有汉人向草原文化的适应和融合,还有大量来自中西亚的色目人也开始逐渐融入蒙古化。例如,永谢布的十部落中的阿速部,源自高加索的奥塞梯人;而剌儿罕部的来源则是唐古特卫,唐古特人是西夏的后裔。
这些部落可以说是曾经历过部分蛮族化的文明民族。再拿国外的例子来说,哥萨克人的崛起,也体现了部分文明民族的蛮族化过程。
在蒙古草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蛮族也会经历上老病死、岁月更迭。与此同时,内地的人群也会有迁入其中的,然后与当地的原住民或偏远地区的族群混居了几百年,最终形成了新的民族。虽然他们的血统和文字各异,但生活方式却相差无几。
事实上,早期这些人群要在草原上生存,几乎无法自给自足,因此常常需要向长城以南的农耕民族进行掠夺。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双向的——无论是北魏、金朝,还是满清,开始从事农业后,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汉人逐渐趋同。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汉人与“胡人”的差异,更多体现在生活方式上的不同,而非血缘或语言的区分。
为什么会出现蛮族?我做一个比喻:
比如有一个农场主为了拓展自己庄园的范围,就把附近的穷鬼通通赶去鸟不拉屎的原始山林里吃树皮,然后趁机将它们的地盘给占领,并修了高高的栅栏。这些可怜的穷鬼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只能在栅栏外,搭个小草包勉强维持生计。
也许这个比喻不是十分恰当,但是我猜想这些可怜的穷鬼可能就是那些蛮族身份的转换吧!
老达子说过去,我们常把边境的“蛮族”视为与我们不同的少数民族,但现在新的DNA测序结果现实,所谓的少数民族在许多年前都是汉族。
所以才会有“入华则华,入夷则夷”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