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级技工困境:月薪过万很多人不愿干,人员缺口将超3000万

淩轩 2024-09-16 18:29:04

文 /编辑:淩轩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制造大国,有一个段子说如果你兴高采烈地买了一个国外的东西,但上面可能标注写的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虽然这是一个玩笑话,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制造业的现状就是仅以数量为优势,急需要将数量转型变成质量,实现高质量与多数量共同制造的发展模式。

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事实上,我国现今的技术工人的缺口已经高达2000多万,随着时间的发酵,到未来预计甚至将超过3000万的人才缺口。

让人不禁深思的是:为什么我国人口泱泱,但却没有足够多的技术人口储备呢?尤其是高级技工,更是越来越稀少,而这个现象该要如何解决呢?

中国对高级技工的紧缺

工业产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硬实力发展的指标之一,2007年,我国工业产值是美国的65%,2012年是美国的120%、德国的346%。

这个数据表明我国一直在注重工业发展,但这主要依靠的是我国引进国外企业进行投资,以及市场庞大和廉价的劳动力才促成这样的形势。

而我们本土企业发挥的优势仍然不够大,无法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国对技术工人的严重短缺。

2022年,全国统计的数据中:“最需要的人才缺口”的100个职业当中,有64个与生产制造业有关,而这个现象根据预测将一直持续到2025年。

要知道,工业发展、制造业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狠狠地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在1850年的时候,英国的工业产值足足占到了世界总产值的39%,这也奠定了此后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基础。

美国的崛起也是因为吃到了时代的红利,二战前,美国工业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8.7%,每年可生产2万辆坦克、4万辆飞机。

由此窥一斑而知全豹,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足以决定其综合国力的支柱地位,要想国家强盛,制造业、工业力量是必不可少的。

之所以我国制造业只能凭借数量优势领先世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技术工种的短缺,而技术工种的短缺也是因为其待遇和劳动无法成正比。

例如,在2022年国家人社部对3480名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涵盖交通运输业、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包括大中小三类型的企业。

调查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技术型人才的普遍现状,其结果让人大跌眼镜,2021年的技术型人才平均年收入仅为14.83万元。

要知道,有一些高级技工例如华为的研究人员,或者一些大型企业的高端人才,其年收入至少都是百万级别的。

但在最后统计的时候仅为15万元不到,这个数据对于技术型人才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国家还特地统计了有关中位数的数据。

2021年,初级技工的收入数据中位数在9.29万元,中级在14.29万元,高级为16.22万元,很显然初中高的收入差距并不大。

这也就导致了一个现象,中级技工和高级技工的收入差距仅在2万元左右,意味着高级技工的心理是不平衡的,所以普遍现象就是很多人到中级技工之后就选择了躺平。

按理来说,即使年收入平均在15万元左右,也已经是一个家庭不错的收入了,为什么技工的缺口依然无法填满了,除了待遇问题还有哪些原因呢?

如何改变现状?

中国人口世界第一是全世界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变得廉价也就合乎情理了,市场越发饱和,人才也就容易流失。

在德国,一个电工的年收入就可以达到10万欧元,这远比中国做电工的收入高,同时,学一门技术在国人的思想中总是当成:没办法了就去一门技术有个吃饭的受益,当成退路来想。

传统思想对技术工种的影响非常大,常常认为读书读不好的才会选择送孩子去上一门技校,宁愿选择找一份坐在办公室里面的体面的工作,也不愿意将其作为技术工种来培养。

本科毕业的年轻人,对技术工种报以的态度总是鄙夷的,认为读了这么多年书不应该去做这样人人都可以做的工作,脱不掉“孔乙己的长衫”。

提高对工人的待遇,将其当成一个香饽饽的工作,来才能使高学历人才主动报名。

其次,应该提高对技术工种的地位,降低人们对它的有色眼镜的程度,要知道在几十年前,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劳动最光荣,那时候工人地位是很高的。

另外,最核心的一个点就是要保障技术人群的社会保障,给技术人员营造一个舒心、放松工作的环境,让他们能够长久的做下去。

目前来说,我国对技术人口的产出一部分是源于技校的专门培养,一部分还是像以前一样师傅带徒弟。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应该保证其技术水平的过硬,并且能够一代传一代,否则一旦出现技术空白、断档的时期就对今后的发展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

可以预见的是,将我国技术人口的缺口填空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职业都毫无高低贵贱之分,都应受到我们的尊重。

在我们国家有一个词叫作“大国工匠”,什么意思呢?

例如:在火箭制造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很小的螺母,这个螺母非常精密无法用机器制造。

而我国的匠人黎银茂却能凭借一双巧手,硬是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刻出得到了想要的零件,这样的人才正是我们急需的。

技术工人就是能专研打磨于精细的工程,以小见大,更能让中国工程技术进步更多。

改变并不会马上出现,但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唯有自身强硬才能不被碾成历史,中国的制造业总有一天会飞腾,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中不断前进。

信源:

金融界2024-07-08超六成职校生不愿当蓝领制造业人才缺口严峻

2024-09-12上海:聚焦急需紧缺人才 构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格局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