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咸阳的一位13岁少年,在放学的路上捡到了一个十分怪异的石头,好奇的他拿回家给父亲查看。
父亲看后认为这块石头极有可能是文物,于是第二天就转交给了博物馆,因此还获得了20元的路费补贴。
然而,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44年后,政府的专家竟然亲自找上门,执意要找那位少年!
这究竟怎么回事,这块石头到底是不是文物?
——·无意捡到“漂亮石头”·——
1968年的一个秋日午后,13岁的孔忠良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突然,河边的一块白色的石头吸引了他的注意。孔忠良好奇心起,蹲下身子,用手指轻轻拨开周围的泥土。
随着泥土的清理,一块晶莹剔透的白色玉石逐渐显露出来。孔忠良小心翼翼地将玉石捧在手心,仔细端详。
这块玉石虽然只有巴掌大小,但分量却不轻。孔忠良心想,这么精美的玉石,一定不是普通物件。他决定带回家给父亲看看,也许父亲能认出这是什么。
回到家中,孔忠良迫不及待地将玉石交给了父亲孔祥发。孔祥发是个多年的老教师,见多识广。他从儿子手中接过玉石,仔细观察一番后,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
孔祥发告诉儿子,这块玉石的做工还有造型很精美独特,很可能是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
孔祥发深知文物的重要性,于是,他决定第二天就将这块玉石上交给陕西历史博物馆,让专家进行鉴定。
——·石头疑似文物·——
第二天一早,孔祥发就带着儿子和那块玉石,乘车前往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一路上,父子俩小心翼翼地护着玉石,生怕出什么意外。
到达博物馆后,他们向工作人员说明了情况。工作人员听说可能是汉代文物,立即通知了馆长。馆长亲自接见了孔氏父子,仔细查看了那块玉石。
馆长是考古专家,一眼就认出这块玉石不同寻常。他小心翼翼地用白手套捧起玉石,仔细端详每一个细节。玉石的质地、雕工、纹饰都显示出它的不凡。特别是底部刻着的几个篆字,更是引起了馆长的注意。
接下来的时间里,陕西历史博物馆组织了多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文物鉴定专家对这块玉石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
经过一系列严谨的鉴定程序,专家们最终得出了结论:这块玉石是西汉时期的皇后玉玺,而且极有可能是吕后的玉玺!
专家们解释说,玉玺上的"皇后之玺"四字篆刻,以及其精美的做工和独特的造型,都与历史记载中的吕后玉玺特征高度吻合。
而且,玉玺出土的地点距离吕后陵墓所在地不远,这进一步佐证了它的身份。
这一发现让陕西历史博物馆欣喜若狂。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能够收藏如此重要的文物,无疑会大大提升博物馆的地位和影响力。博物馆决定将这枚玉玺作为镇馆之宝,进行专门的展示。
对于孔氏父子的义举,博物馆表示由衷的感谢。按照当时的规定,博物馆给予了他们1000元的奖励。
然而,孔氏父子谢绝了经济补偿,他们认为上交文物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不应该索取回报。奈何博物馆执意要补偿他们,最终只接受了20元的奖励。
——·皇后玉玺的深入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们对这枚皇后玉玺的特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枚玉玺是以上等的羊脂白玉雕琢而成,玉质细腻温润,没有一丝杂质。整体呈方形,边长约4厘米,厚度约1厘米,重约200克。
玉玺顶部雕刻着一个精美的螭虎纽。螭虎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瑞兽,象征着权威和祥瑞。
这个螭虎纽栩栩如生,就此汉代工匠超高的雕刻技艺就看了出来。而且螭虎纽不仅是装饰,也是实用的把手,方便使用者握持和印盖。
玉玺的四个侧面刻有精美的云纹。这些云纹线条流畅,形态还十分的优美,给人一种动态美。云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祥瑞和吉祥,也暗示着皇权如云一般广布天下。这些云纹的雕刻精细入微,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玉玺的底面,也就是印面,阴文篆刻着"皇后之玺"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排列整齐,笔画有力,字体古朴典雅。
专家们发现,这种篆书风格与西汉时期的其他文物上的文字特征高度吻合,进一步证实了玉玺的年代。
"皇后之玺"四字的发现,再次为研究西汉时期的皇权制度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西汉时期,皇后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官方印玺,说明皇后在朝廷中拥有相当高的地位和权力。这与历史记载中吕后掌权的情况相吻合。
玉玺的整体造型简洁大方,既庄重典雅,又不失精致美观。不论是选材、雕刻还是篆刻,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再加上玉玺表面有一些细微的磨损痕迹,这些痕迹的存在恰恰证明了玉玺曾经被频繁使用过。这进一步再次佐证了它的真实存在性。
——·为何会流入现代人间·——
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们开始推测这枚皇后玉玺的历史轨迹。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专家们认为,这枚玉玺原本很可能是作为陪葬品存放于吕后的长陵中。
吕后,即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独立执政的女性统治者。她在刘邦死后垂帘听政,实际掌控朝政达15年之久。
按照汉代的丧葬制度,帝后去世后,其生前使用的重要物品都会作为陪葬品随葬入陵。
吕后长陵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距离孔忠良发现玉玺的地点并不远。专家们推测,玉玺很可能在某个时期从长陵中流失出来,最终被埋在了那条乡间小路旁。
但是关于玉玺是如何从陵墓中流失的,专家们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在西汉末年,一支叫做"赤眉军"的起义军曾经大肆破坏皇陵,盗取陵墓中的珍宝。吕后的长陵可能也在那时遭到了破坏。玉玺可能在混乱中被盗出,后来又因某种原因被遗落或隐藏在了那个地方。
这个推测虽然无法得到直接证实,但却能够合理解释玉玺的流失过程。不管怎么说,这一重大发现,又为中国古代添上了重重的一笔。
——·44年后博物馆再次找上门·——
时光飞逝,转眼间44年过去了。那个当年捡到玉玺的13岁少年,如今已是一位57岁的中年人,而父亲早已去世。
2012年的一天,一个意外的来访打破了孔忠良平静的生活。一家文化保护基金会的代表登门拜访了孔忠良,他们的到来是专程来感谢他当年上交文物的义举的。
基金会的人告诉孔忠良,他当年上交的那枚玉玺已经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中国考古界贡献了重要的研究资料。之后基金会还邀请孔忠良参加即将举行的表彰大会。
2012年12月,在西安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表彰大会。会上,不仅有文物部门的领导,还有众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
在热烈的掌声中,孔忠良走上台前,接受了表彰。他收到了一份装裱精美的荣誉证书,证书上详细记载了他的事迹。
在这次会议上,基金会再次表示要给予孔忠良奖金,没想到孔忠良依旧是如44年前一样,拒绝了奖赏。
如今,那枚皇后玉玺依然安静地躺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柜中,诉说着两千多年前的历史。而孔忠良的故事,则成为了与之并列的另一段历史,共同构成了这枚玉玺传奇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