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开始上初中,课程从语数英3门课程变成了9门课程,其中就包含历史这门功课。
回想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虽然学的东西早就已经还给老师,忘得差不多了,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近代史那一部分了吧。
近代一百年屈辱史,历史课本特意专门用上下两册来讲述,全都特码是中国人的屈辱啊!
打开课本,里面满满当当都是中国在那段时期遭受的各种挫败,比如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课本里详细描述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像《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破坏。
还有甲午战争,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输给了日本这个曾经被我们视为“蕞尔小邦”的国家,把尊严踩在地上摩擦。
那些战败的经历被写得那叫一个详细,就好像史官们拿着放大镜看,把每一个失败的细节都给抠搜出来了。
但课本里对于近代中国打胜仗的细节却着墨甚少,可能就只是简单地说一句“大军凯旋,斩获敌军首级若干”,就没了下文。
像左宗棠收复新疆这样伟大的胜利,只是简单提及。
项羽在楚汉相争中最终兵败乌江,他的一生经历了不少战斗,有胜仗有败仗,而垓下之败可谓是惨不忍睹。
四面楚歌之时,他的军队军心涣散,最后他带着寥寥残兵逃到乌江畔,在江边,他拒绝了渡江逃生的机会,自刎而死。
这一败仗在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被反复提及,反而让后人很少记起他生前打过的胜仗。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的描写,让这个悲剧英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这首《垓下歌》更是把他兵败时的悲壮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南唐后主李煜,他本是一个擅长诗词书画的文人皇帝,在政治和军事上却毫无建树。
面对北宋的进攻,南唐节节败退,最终亡国。
李煜被俘后,写下了许多饱含亡国之痛的诗词,像“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后人读到李煜留下的珍贵诗篇,往往都要把南唐的亡国之败紧紧结合在一起。
那为什么中国历史喜欢记录败仗呢?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骨子里就有一股爱计较的劲儿,总想着从过去的事儿里总结经验教训,别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跤。
这记载历史的各种书籍,与其说是记载历史,还不如说是一本账簿。
就有人开玩笑说:“啥史书,都是账簿,欠我的十倍还来,十世犹可!”话糙理不糙啊。
晋朝的“八王之乱”,这场内乱让西晋王朝陷入了混乱和衰败,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入侵,中原大地陷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和战乱,也就是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
后来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惨痛经历,让之后的皇帝们和政治家们不断思考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如何处理宗室关系,如何抵御外敌入侵等问题。
唐朝建立后,统治者就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贞观之治等盛世局面。
王者之师出去打仗,要是打赢了,大家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古代那些大一统王朝的时候,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是这片土地上的老大,只能赢不能输。
赢了就好像是按部就班,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可一旦打输了,那可不得了,首先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骄傲了,是不是内部出了啥问题。
就是网友们说的那样:输的越惨,记得越清楚!
网友们也都说的特别精彩:
“靖康耻1千多年我们还记得,太记仇了,而且有仇必报”
“刻入骨子里道家思想,我赢了,没什么好说的,我输了,我道心不稳,要一直记着你”
“实际上很正常,你看刘邦当皇帝后打了那么多胜仗从没挂在嘴边。结果和匈奴人打了个平手,吃了点小亏,立马到死都在念叨着让子孙后代帮他报仇”
“老祖宗:咱们打仗讲的就是师出有名,我记录胜仗这不就给别人复仇的理由了,我记录败仗,只要华夏子孙仍在,那就永远师出有名”
“中国两本历史,完成复仇的叫《中国古代史》,还没有完成复仇的叫《中国近代史》”
“初中历史六本,有一本是单独写日本侵华的。”
“胜利:天时地利人和,失败:能写一图书馆”
好的事儿往往不咋挂在嘴边,可不好的经历,却非得让大家伙都清清楚楚地记住,为啥?
就是为了以后绝不再犯同样的错。
就像现在家里的孩子考试,好不容易考了 98 分,这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完全有资本炫耀。
可当妈的往往先问:“那两分丢哪儿去了?”这就是咱中国人的思维,不满足于现状,非得把那点不足揪出来。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在破旧的村庄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眼神中满是坚定,对着村里的后生们讲述着曾经的苦难:
“娃啊,当年那些侵略者是怎么烧杀抢掠的,咱可不能忘,这仇,就是九世之仇犹可报乎,虽百世可报也!”
后生们听着,拳头紧握,热血在心中沸腾。
中国历史记录败仗,并不是为了宣扬失败,而是通过对败仗的深刻剖析,让后人明白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知道哪些做法是错误的,从而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避免重蹈覆辙。
每一次败仗都是一次警钟,提醒着中华民族要不断自强,不断进步。
它是我们民族成长过程中的阵痛,也是我们走向成熟和强大的垫脚石。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要秉持这种复盘和总结经验教训的精神,无论是在个人的成长、企业的发展还是国家的建设中,都要善于从失败中学习,这样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资料:
梅桑榆.中国古代史官的气节与厄难[J].文史天地, 2007(9):3.白松梅.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史官精神[J].中国民族博览, 2020(7):2.
中国有两部史:古代史,已结账的;近现代史,还没结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