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八英法联军将20万平方米的圆明园洗劫一空,还放火烧毁了整个园林,园中的无数珍贵文物也几乎被洗劫一空,令人扼腕叹息。
然而,在圆明园被毁160年后,考古专家们竟然挖出了一件极其罕见的文物,其价值甚至超过了备受关注的十二生肖铜首。
这个文物究竟是什么?它又能为我们揭示圆明园怎样的秘密?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等(链接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历史的遗憾2013年的春天,一支由考古专家、文物修复师和志愿者组成的队伍来到了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遗址。
他们带着使命和热情,开始了对这座"万园之园"的系统性发掘工作。
就在这看似平凡的工作中,意外发生了。
一位年轻的考古队员在清理一处看似普通的土堆时,突然发现了一块不同寻常的砖块。他立即呼叫了队长。
经过仔细检查,这块砖竟然是一块珍贵的粉彩地砖,上面绘制着精美的花卉图案。
这个发现让整个团队兴奋不已,因为这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古代地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鼓舞的考古队继续深入发掘。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们在正大光明殿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建筑构件,包括石柱础、琉璃瓦片等。
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地下发现了精巧的排水系统,其中包括含有3%金的铜管。
这些铜管不仅能有效排水,还能抑制细菌生长。
在蓄水楼遗址,考古队了解到当时的供水系统,包括能装100多吨水的锡海。
这个巨大的水箱不仅保证了园中的用水需求,还为各种喷泉和水景提供了动力。
然而,最令人振奋的发现还在后面。
惊人的发现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考古队正在大宫门附近的一条干涸河道中进行例行发掘。
突然,一位队员的铲子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他们小心翼翼地清理周围的淤泥,逐渐露出了一个沉重的黑色物体。
起初,大家以为这可能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或金属块。
但当他们用水小心冲洗掉表面的泥土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竟然是一尊保存完好的鎏金铜象首!
这尊象首重约10公斤,虽然表面已经被氧化成黑色,但仍能看出精美的雕刻细节。
它的鼻子微微上翘,眼睛炯炯有神,耳朵大而下垂,整体造型生动传神。
考古队员们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他们知道,这可能是圆明园被洗劫时遗落的珍贵文物之一。
消息很快传开,引起了轰动。
专家们推测,这尊象首可能是圆明园大门口大型象形摆件的头部,在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意外掉落。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文物修复专家们对这尊象首进行了精心的清理和修复。
他们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小心翼翼地去除表面的氧化层,同时保护原有的鎏金。
当修复工作完成时,这尊象首重现了昔日的辉煌,金光闪闪,栩栩如生,仿佛向我们诉说着圆明园的昔日荣光。
这次发现给了考古队极大的鼓舞。他们继续在圆明园的每一个角落进行细致的勘探和发掘。
在含碧楼遗址的镜香池下,他们又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古莲茎和莲子。
这些植物遗存被小心翼翼地取出,送往实验室进行研究。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沉睡百年的莲子经过中科院和圆明园的精心培育,竟然重新开花了。
当第一朵粉白色的荷花绽放时,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无比激动。这朵花不仅是生命力的象征,更是圆明园重现生机的希望。
皇家园林毁于一旦这些发现让我们得以一窥圆明园的历史。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经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多位皇帝的扩建,最终成为占地300多万平方米的皇家园林。
然而,1860年的英法联军入侵彻底改变了圆明园的命运。约150万件文物被掠走或毁坏,园林被付之一炬。
此后,圆明园又多次遭到破坏,经历了木劫、石劫和砖劫,最终沦为废墟。
考古队的工作不仅仅是发掘文物,更是在重建圆明园的历史。
一件青花瓷碗上的龙纹栩栩如生,一块玉佩上的花纹精致细腻,这些都是清代工匠们技艺的体现。
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圆明园的历史面貌逐渐清晰。
然而,每一个新的发现都会带来新的问题。
比如,在某些建筑遗址中,考古队发现了与历史记载不符的结构。
这些发现挑战了我们对圆明园历史的既有认知,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与此同时,文物修复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出土的文物往往因长期埋藏而变得脆弱,需要立即进行保护处理。
考古队与文物修复专家密切合作,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对文物进行清洁、加固和修复。
"修复1860"项目分两期对17件文物进行修复,涵盖了官窑精品、瓷器、铜器等多种类型。
其中,一件康熙黄釉绿彩龙纹碗的修复过程尤为复杂。这个碗破碎成400多片,修复师需要将每个碎片还原到正确位置。
修复工作包括分拣、清理、粘接、补配、找平、做色、绘纹饰、上釉等多个步骤,需要修复师极大的耐心和技巧。
海外文物回归在圆明园考古发掘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推进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工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不懈努力,已有超过15万件珍贵文物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在众多回归文物中,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
有的兽首是通过国有企业在国际拍卖会上竞得,有的是由爱国华商慷慨捐赠,还有的是外国收藏家主动无偿归还。
除了圆明园兽首,还有许多重要文物通过各种途径重返故土。
上世纪50年代,《永乐大典》的部分册本从德国回归;60年代初,香港收藏家慷慨捐赠数千件珍贵文物;
90年代,颐和园的铜窗重现故地;新世纪伊始,龙门石窟的佛像开启了回归之路;
近年来,流失海外多年的青铜器也陆续回到祖国的博物馆。
这些文物的回归,每一次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成为举国欢庆的盛事。
结语:圆明园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工作,犹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每一件出土的文物,每一处修复的遗址,都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辉煌而又沉重的历史。
它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同时也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圆明园能以一种新的方式重现人间,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象征,让世界再次领略到东方园林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