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巨龙,飞驰神州。
中国高铁,如同一条条连接繁荣的纽带,编织着中华大地经济发展的脉络。
运营里程已突破四万八千公里,雄踞全球之首,占据了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七成以上,彰显着中国速度与中国力量。
在这错综复杂的铁路网里,京沪高铁无疑是那颗最闪亮的星。
它连接着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核心区域,承载着巨额的人流和物流,其发展历程和盈利模式,不仅是自身效益的体现,更代表着中国高铁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活力。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经济开始腾飞,人员流动日益频繁。
连接北京和上海的京沪铁路,作为中国经济的大动脉,其客运量和货运量早已不堪重负。
超过3200万人次的年客运量和近1亿吨的年货运量,分别是全国铁路平均水平的5倍和4倍,其运力早已达到极限,拥堵成为家常便饭,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在既有线路难以短时间内增加的情况下,提速成为解决燃眉之急的唯一途径。
然而,当时国内铁路的平均时速只有五六十公里,与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显然无法匹配。
在这种情势下,国内铁路领域的专家开始关注国际先进技术。
他们去了日本、法国、德国这些高铁技术领先的国家,借鉴了他们的好做法,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考察和论证,一个大胆的设想应运而生:与其再修建一条普通的铁路,不如直接建设一条时速300公里的高速铁路。
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央的批准,京沪高铁的建设被提上日程。
最初的计划是在2000年前建成通车,然而,这个宏伟的计划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一部分人质疑高铁建设成本过高,担心其难以盈利,甚至可能造成巨额亏损。
在那个年代,高铁技术对于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其高昂的建设成本和未知的运营风险,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经过反复论证和权衡,“该不该修”的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然而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用什么技术修”。
轮轨技术和磁悬浮技术成为当时讨论的焦点,两种技术各有优劣,一时难以抉择。
经过多方比较和综合权衡,最终决定采用更加成熟和可靠的轮轨技术。
从1991年最初构想的萌芽,到2008年终于破土动工,整整十七载的漫长等待中,这条连接中国南北的钢铁巨龙几经波折,几度沉浮。
好饭不怕晚,2008年的中国,无论是国家的财力还是技术水平,都已经能够支撑起京沪高铁这样一条长达1300公里的高铁建设项目。
2011年6月30日,这一天注定要载入中国铁路史册。
京沪高铁全线通车了,这是我们国家一次性建得最长、花钱最多、要求最高的铁路。现在,从北京到上海,不用再花17个小时,4个小时就能到,早上出发,中午就到了。
京沪高铁的开通,大大方便了大家出行,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动力。
京沪高铁的总投资额高达2210亿元人民币,仅次于三峡工程,堪称大手笔。
这么大的投资,以前那种铁道部和当地政府各担一半的方式现在不太适用了。
京沪高铁因其显著的收益前景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最终由11家投资方共同参与。
平安资管投资160亿,成了京沪高铁的第二大股东,仅次于国铁集团,这事儿说明了大家对京沪高铁挺有信心的。
11家出资方共同参与,分担了投资风险,也为高铁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其次,京沪高铁的主营业务除了旅客运输之外,还包括路网服务,即向其他在京沪高铁线路上运行的铁路运输企业收取线路使用费。
这种“既赚车票钱,又赚服务费”的模式,大大提升了京沪高铁的盈利能力。
京沪高铁现在采用了不同价位的变动票价制度,还提供了个性化的车厢服务。
根据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车次、不同的座位等级,京沪高铁的票价有所不同,这不仅满足了不同旅客的需求,也实现了收益的最大化。
此外,京沪高铁还推出了“静音车厢”、“定期车票”等个性化服务,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也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京沪高铁也在尝试开发高铁站点周围的商业区。
京沪高铁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巧妙地开发了沿线土地和车站的商业价值,通过商业和广告等多种方式,成功拓展了新的收入增长渠道。
京沪高铁在投入使用三年后,成功实现了盈利,成为我国首条实现盈利的高速铁路。
2014年,京沪高铁的盈利额达到12亿元,比预期提前了两年。
此后,京沪高铁的净利润逐年提升,2017年全年利润高达66亿元,一举抹平了从2011年到2013年的亏损额。
从2016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京沪高铁累计实现净利润673亿元。
2020年,京沪高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募资金额高达306.74亿元,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126.6亿元,目前的市值高达2900亿元。
即使在2022年受到疫情影响,京沪高铁的净利润也仅亏损5.76亿元,而其他年份均处于高速盈利状态。
预计2024年全年,京沪高铁的营业净利润将超过130亿元人民币,再创历史新高。
京沪高铁的年利润比国内四大航空集团的总利润还要多一倍,它的经济效益完全能够抵消建设及运营的费用。
京沪高铁每天运营18小时,平均能赚3600多万,这盈利水平比很多公司一年的收入还要高。
这家公司员工才73人,平均每人能创收快2个亿。
京沪高铁虽然大获成功,但它的成长路上也有不少波折,现在还在应对一些难题。
2019年,京沪高铁收购了安徽省最大的高铁公司——京福安徽公司。
这家公司靠向安徽省内多条60公里以上的长途线路收取费用赚钱,但自己并不实际运营火车。
然而,由于高额的线路折旧费、负债利息、线路电费以及维管费用等,京福安徽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成为了京沪高铁的“大包袱”。
这导致京沪高铁在2021年净利润下降了70%,也引发了外界的一些质疑和唱衰的声音,一些投资者和媒体对京沪高铁的盈利能力表示担忧,甚至出现了“中国养不起高铁”的论调。
尽管面临各种挑战,京沪高铁没有被负面声音打倒,它依然在努力提高运营和服务水平。
他们加大线路提速修缮力度,提高运能利用率,并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学习机场的非航空收入模式,拓展商业、广告等业务,努力将高铁车站的商业潜力转化为实际收益。
事实证明,这些努力是有效的。
随着疫情过后国内旅游业的复苏,京沪高铁的客流量迅速回升,2023年单线平均上座率高达95%,全年净利润预计最高可达122亿元,同比增长最高可达2218%,用实力强势回击了外界的质疑。
在了解京沪高铁的成功经验时,我们也不妨将目光投向其他高铁线路,例如大秦铁路。
大秦铁路,这条低调的货运铁路线,堪称铁路行业的“隐形大佬”。
其盈利数据甚至超过了京沪高铁,2022年净利润达到111亿元,连续12年保持百亿利润,稳坐货运铁路盈利“王座”。
大秦铁路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以煤炭运输为主业,连接着煤炭资源大省山西和京津冀经济区,拥有稳定的货源和市场需求。
其次,大秦铁路在重载运输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实现了2万吨重载列车常态化运行,并正在向3万吨的目标迈进。
京沪高铁和大秦铁路,一个以客运为主,一个以货运为主,代表了中国高铁发展的两种不同模式。
京沪高铁凭借高频次、高速度的客运服务和多元化经营模式,实现了高额利润;
而大秦铁路则依靠先进的重载运输技术和稳定的货源保障,在货运领域独占鳌头。
两者的成功经验都值得借鉴和推广。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京沪高铁:京福安徽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已大幅减亏|快报
2024-08-09
百度百科:京沪铁路
百度百科:大秦铁路
这一类国家重资产稳定收益的绝对应该让国家社保基金控股,这样才符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