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经的企业家翘楚,
作为海尔教父的张瑞敏曾经说过:
“我认为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在滚滚的时代车轮之下,
既有伴随上行的成长与扩展的企业,
也有经历下行的沉沦与离场的企业。
就像昔日的行业巨头碧桂园,
也在时代的大潮之下,经历了过去几年因为债务压力导致的库存高企,
也有着市场下行导致的发展降速、现金流困难和退出头部阵营的无奈。
这是时代落幕的沉默,
但也有着在新的时代的分化的潜行与坚守。
终于拨云见日,见到晴天。
02
过去的几年,
碧桂园并没有像其他倒下巨头一样躺平,
而是在卧倒之后,仍然坚持着匍匐向前。
面对财报迟迟未披露而造成的股票市场交易的停牌,
失去了外部投资市场的助力的碧桂园,
一方面是借助政府的纾困进行保交楼的推进,
用3年约170万套的交付,确保主体和信用的稳定,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自身的资产和债务重组,积极的化解债务。
伴随着“保交楼”社会使命的进入尾声,
以及通过进一步“化债”、“削债”让企业经营回归正规渠道。
碧桂园迎来了久违的来自金融机构和银团的高达1200亿的债务展期,
也用两份财报的披露,在港交所公告达成复牌指引,即日起恢复买卖。
今天的港股市场,终见久违两年的,属于碧桂园的一道红线,
碧桂园在风雨和长夜之后,等到春天,也迎来重生。
03
就在上周,
碧桂园向港交所提交了2023年年报及2024年中报。
其中关于2023年的业绩回顾,
碧桂园取得收入4010.15亿,但是也披露了约1673亿的税前亏损。
对于2023年的亏损,有的围观者会归咎于经营不善。
但并不完全是经营层面的亏损,更多是基于市场和房价的走低,在经营层面上计提了相当大额的存货减值准备。
简而言之,
就是如果有1000亿的基于成本和利润构成的反应在售价上的货值,
参考能够实现销售的随行就市的售价和现金流回款,最终按照800亿的可实现售价进行货值计算。
减少的200亿货值,被作为存货减值在会计记账时进行计提,就会反应到实际经营的亏损。
但是如果市场回暖,最终仍然实现了1000亿的销售回款,那么这样的亏损就会在下一年的记账中进行冲抵。
这样的做法,恰恰是一家有真实经营和责任的企业,进行的更加真实稳健的记账方式。
既有助于企业准确反映存货的真实市场价值,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可靠的财务信息。
这也是另一家标杆房企万科,在2024年同样被外界质疑亏损时候,实际上进行的存货减值。
同理,万科在2025年的销售恢复,伴随着整体市场和房价的回升,经营利润就能够通过冲抵实现正向回升。
于是到了2024年6月30日,
碧桂园实现总收入约为1021亿元,在同比减少约54.9%的情况下,税前亏损只有约108亿元,远低于2023年的亏损规模。
于是同在2024年中报的信息披露中,存货减值计提已大幅减少为27亿元。
整体销售速度的减缓,销售规模的缩小,在另一方面其实避免了货值的进一步折损。
另一个值得肯定的是,截至2024年6月30日,碧桂园的净资产仍有741亿元,净资产仍然保持为正,好于市场预期。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这也为2025年大的市场背景向好,
碧桂园整体的经营和销售收获新的突破和增长,
留下来一座青山,也贡献了更多的好柴。
04
对于整体经营的回顾,碧桂园则表示,
当前仍处于保交房和修复资产负债表的过渡阶段,对于恢复盈利的时间,暂时无法预估,
这都需要结合外部市场环境、销售回款情况、债务处置情况、集团经营情况综合考虑。
在内部的经营上,
碧桂园则通过大幅压降非核心非必要的经营支出,精简组织架构,
去年开始的高管带头降薪,并取消多项福利待遇,也体现了高管和企业同进共退的决心和担当。
这同样印证了碧桂园作为一家头部房企,
在重新回归经营主航道之前,“保交楼”和“降负债”仍然是企业当下的重心。
但是值得庆幸的,
一方面是2025年第一次月度管理会议上,杨惠妍提出的:
新的一年,碧桂园的工作仍将围绕保交房、修复资产负债表两大关键任务展开。
这样的发展目标,
一方面来自于蝉联保交楼冠军的韧性和底气,
另一方面则来自于1200亿最新资产重组和化债的新年礼物。
从本金削减和债转股的超大资产重组,将对碧桂园的综合资产负债表,有了大幅的去杠杆的减压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层面,
债务压力的减轻,一方面有利于碧桂园能够实现轻装上阵,经营的基本面获得更好的改善,
另一方面,则有助于碧桂园整合更多的现金流和企业资源,用于持续的保交楼,
同时,降低近年行业层面的“期房”信任问题,改善将来的新房销售预期。
04
2025年,
是碧桂园的关键转折之年。
伴随着保交楼的持续进行,
碧桂园迎来了化债瘦身的新契机,
更用实际行动和对经营的回顾,迎来股票复盘。
这是春风化雨,更是渡尽劫波,
迎来新的转机,
才能又一次跟上时代的潮头。
还有那些等着的交付与兑付,实现履约,
用新生向前,
用发展,期待未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