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贺鹏飞落选清华后,想请父亲贺龙走后门,贺龙:我去看看

具光阅览趣事 2024-12-26 04:44:32

1963年,贺鹏飞的高考成绩出来后,与他梦想中的清华只差几分。

清华大学机械系,这是他一直向往的专业,而父亲贺龙也很支持他追逐机械工程的梦想。

但如今,几分之差让他的梦想再无实现的可能。

之后,经过复杂的心理挣扎后,他走向了父亲贺龙的书房。

贺龙是以“两把菜刀闹革命”闻名的元帅,且刚正不阿,也从不搞特殊。

那么,这次他是否会因爱子心切而破例干预?贺鹏飞又是否能因为身份享受特殊?

贺鹏飞的苦恼

1963年,18岁的贺鹏飞参加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但成绩出来后,结果却并不如人意。

而不理想的结果,自然是与他梦想中的清华大学失之交臂。

自小以来,贺鹏飞就对机械工程有着强烈的兴趣,小时候,他能对着父亲带回家的收音机反复拆装,也时常抱着一本机械制图手册研究。

因此,清华大学的机械系,成为了他心目中的圣殿,他希望自己能进入清华,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

可如今结果已经摆在了眼前,是让他失望的,他距离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仅仅差了几分。

一会后,贺鹏飞突然想到什么,开始看着不远处父亲的书房思考。

他知道,父亲贺龙是个正直的人,一个从不向原则妥协的军人,可他隐隐期待着,父亲这一次会不会例外,愿意为自己“破一次规矩”。

最终,经过一番天人交战,贺鹏飞鼓起勇气走进了书房。

“爸,我这次……高考成绩没过清华的线,就差了几分。”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逐渐低下去,几乎带着一丝祈求的意味,说自己想让他帮自己和清华说一声,看能不能破例录取,毕竟自己专业成绩是够格的。

说完后,贺鹏飞也不敢抬头去看父亲的表情,而贺龙良久才开口:“你是咋想的?”

贺鹏飞索性豁出去说道:“我觉得我的专业成绩是够的,清华机械系才是我想去的地方,那些文化课……大学里又用不上,凭什么因为这个就不能上清华?”

“你知道不?世上哪有那么多顺心的事?考试考不好,那是你自己没准备够。”

贺龙的回答冷静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贺鹏飞听到这里,心里一阵失望。

父亲的这番话,他其实早有预料,可当真的听到时,心中的希望还是被彻底击碎了。

但就在他准备转身离开时,贺龙却突然说了一句:“行了,我帮你看看去,等着!”

这突如其来的答应让贺鹏飞一下子怔住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的母亲薛明这时从厨房里出来,听到动静后也愣住了:“真的要帮他?”

贺龙语气中带着一丝调侃:“你娃娃不懂事,我去替他问问,看能不能‘破个例’。”

这让贺鹏飞脑海里却翻江倒海,他不知道父亲到底会怎么做,也不知道这次的请求究竟能不能实现。

他唯一清楚的是,这件事不简单,尤其对父亲来说。

果然,事情确实不简单,因为贺龙回来后,只丢下一句话:“我刚才问清楚了,复读去吧,别一天到晚想那些歪门邪道。”

原来,贺龙是去学校询问了一下关于复读的事,根本不是去“走后门”的,而且,他想用这种方式告诉儿子:想进清华,唯一的路就是靠自己努力。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贺龙这个身份其实找他求情或者“走后门”的人很多,而他大多数都是装听不懂,没想到,这次竟然用在了孩子身上。

原则下的家风

而贺鹏飞心中尽管充满了挫败和失落,但这一天的经历让他感到父亲的态度无比坚定:没有捷径可走,想要进清华,只能依靠自己。

从小到大,贺鹏飞的记忆里,父亲贺龙一直都是家中的“铁面人”。

即便在家人面前,他也鲜少流露出柔软的一面,更别说在原则问题上做出任何妥协。

他更是从不允许任何人打着“贺龙子女”的名头获得特权,甚至连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也要求每个孩子一视同仁。

记忆中,最让贺鹏飞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冬天他摔伤了腿的经历。

那年贺鹏飞因为学校组织的一次活动,腿部意外骨折,行动极为不便,母亲薛明心疼孩子,想用家里的专车送他去学校上课,却被贺龙断然拒绝。

“公家的车,是给我用来办公事的,不是用来接送儿子上学的!”

贺龙的话斩钉截铁,没有一丝余地,薛明无奈,只能每天雇一辆三轮车送贺鹏飞去学校。

但后来的一件小事却让他对父亲有了新的理解,一天放学回家,贺龙突然问他腿还疼吗?

贺鹏飞没想到父亲会突然关心自己的伤情,他低声答道:“好多了,没事了。”

贺龙这才抬起头,看着他说:“你要记住,别想着靠别人,哪怕是我的儿子,该吃的苦一分也少不了。”

这一句看似冷酷的话,却让贺鹏飞的心中一阵触动,他忽然明白,父亲的严厉,实际上是一种别样的关怀。

他是在告诉自己,只有经历过磨砺,才能变得真正独立和强大。

就比如这次的考清华事件,贺鹏飞因为成绩差几分没能考上清华,心里满是失落。

可父亲却依然用坚定的态度告诉他:“失败了就再试一次,清华不会跑,你想要的东西,只能靠自己去争取。”

这句话虽然听起来严厉,却成了贺鹏飞复读时支撑他的最大动力。

最终的回报

此后,为了考上清华,贺鹏飞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还给自己定下了严格的作息计划。

他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先背诵一小时的文言文和英语单词;白天的课堂时间全神贯注,晚上回家后,则将老师布置的作业逐一攻克。

在机械专业的课程之外,他还额外请教了擅长文化课的同学,逐一突破自己的弱项。

这一年中,贺鹏飞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他不想再让自己输一次。

转眼到了1964年的夏天,高考的日子再次来临,这一次,贺鹏飞的心情比去年平静了许多。

几周后,当高考成绩公布的那天,贺鹏飞站在学校的公告栏前,一行行地寻找自己的名字。

当他终于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录取名单上看到“贺鹏飞”三个字时,心中的激动瞬间化为泪水。

这一年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属于他的回报。

当贺鹏飞将录取通知书拿回家时,母亲薛明喜极而泣,而父亲贺龙却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他的目光扫过通知书,又落在贺鹏飞身上,淡淡地说道:“你行。”

贺鹏飞也知道,父亲的这句“你行”,比任何夸奖都更加珍贵。

进入清华后,贺鹏飞那颗对机械工程充满热爱的心,让他在课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他总是第一个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作业,也是图书馆里最早到、最晚离开的人。

大学期间,他凭借突出的学习成绩和扎实的专业能力,多次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的研究。

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留在繁华的城市,而是主动申请去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工作。

他明白,父亲一生的信仰是“家国大义”,而他,作为贺龙的儿子,也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1979年,贺鹏飞被选派到总参通讯部,从事军事科技研究。

在那里,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推动了多项国防领域的技术革新。

1992年,当“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出现在公众视野时,贺鹏飞再次主动请缨,为国家航母的引进和研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参与策划了一场跨国谈判,最终成功让中国迈出了拥有国产航母的第一步。

站在航母甲板上,他想起父亲那张刚毅的脸,心中涌起深深的感激:是父亲的严厉和原则,让他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这一切的成就,都是源自他多年前那个不服输的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敲开清华的大门。

贺鹏飞的成功,不仅是对父亲教育方式的最好回应,更是对贺家家风的完美诠释——公正与努力,永远是实现梦想的根本。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