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人,104名男性,96名女性。已婚90对180人,未婚20人。
10对不孕不育/丁克。
20对夫妻1个孩子。
55对夫妻2个孩子。
5对夫妻3个孩子。
合计,20+110+15=145个孩子。
2/3以上夫妻都是两三个孩子,好像孩子还挺多,实际上一代人少了55人。代际人口减少27.5%。
上面这个算法,所有女性都这样生,总和生育率是1.51。(这就已经很危险了,1.5就是警戒线了)
如果总和生育率是,1.1:
还是200人,104名男性,96名女性。已婚80对160人,未婚40人。
5对不孕不育/丁克。
50对夫妻1个孩子。
20对夫妻2个孩子。
5对夫妻3个孩子。
合计50+40+15=105个孩子。
200人变105人,代际人口直接腰斩。(保持76年,14亿人口变7亿)
总和生育率:105/96=1.09
再考虑到死亡率,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活到30岁生下后代,所以总和生育率2.1才能保持人口不减少,即,平均每个女性至少要生2.1个孩子。
正常的2.1,保持人口不减少,需要这样:
还是200人。104名男性,96名女性。已婚95对190人,未婚10人。
10对夫妻不孕不育/丁克。
20对夫妻1个孩子。
20对夫妻2个孩子。
35对夫妻3个孩子。
10对夫妻4个孩子。
合计20+40+105+40=205个孩子
总和生育率205/96=2.13
看到没有,需要非常多的夫妻生三个四个孩子,才能填不上单身/丁克/不孕不育孩子个数为0和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坑。
哪怕200人里只有10个单身,10对丁克/不孕不育,20对只生一个,就需要45对夫妻生3个及以上孩子。
2人单身/不孕不育/丁克,对应的,需要一对夫妻生4个。一对夫妻只生1个,就需要另一对夫妻生3个。才能艰难维持住2.0的总和生育率。
所以,只有当你周围二胎普遍到:周围没有单身无孩人士,没有不孕不育/丁克夫妻,没有独生子女,100%全部都是二胎,人口才勉强不会减少。
(为计算简单,以上均不考虑单身生育,即1人生1个孩子,数量上,等同于一对夫妻生2个孩子)
上海去年总和生育率0.6,意味着100个女性只生了60个孩子。
具象化就是:
还是200人,104名男性,96名女性。已婚60对120人,未婚80人。
12对夫妻不孕不育/丁克。
40对夫妻一个孩子。
7对夫妻两个孩子。
1对夫妻三个孩子。
合计:40+14+3=57个孩子。
总和生育率为57/96=0.59
200人,其中96个女性,200人一共只生了57个孩子。
代际人口萎缩71.5%.
距离正常的2.1的总和生育率,少生了96*2.1-57=144.6个孩子。
2023年出生450万女孩。30年后,这450万女孩长大后能生出400万孩子么?
如果按上海0.6的生育率,这450万女孩长大后,不能做到人人都生一个孩子,那中国出生人口会降到200万-300万。
如果要维持800万出生人,那需要2023年出生的女孩,长大后必须生两个孩子。
————————————————————
三年困难时期,1959年出生人口1659万,1960年出生人口1391万,1961年出生人口1189万。等到1962年就完全恢复,而且是报复性反弹到2464万。
疫情三年,2020年出生人口1202万,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2022年出生人口956万。到2023年,出生人口只有902万,今年的数据都没报……
这充分说明一个问题,生育意愿的下降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抚育生本的提高,是不可逆转的。
建国初期受到的是外力影响,人口出生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所以快速恢复了,现在居然比困难时期的生育意愿还低。趋势上看是大三浪下跌,1963年大跃进过后进行了四清调整过后,生产秩序得到恢复,人口达到了历史出生峰值,然后跌到1979年,这是第一浪下跌。
1979年到1987年这8年是一个下跌中的B浪反弹,1987年出生人口达2529万人,出现下跌过程中的第二峰。从1987年开始一直跌到2010年,然后略微反弹到2012年后开始了五年的盘整,这一波正好对应80后生育高峰那波人的育儿潮,然后快速下跌。当前应该是2000年左右那波人口低峰期的人进行了生育窗口,所以人口的低迷还将持续。
2045年前后人口死亡数达到峰值,2070年以后人口数据趋于稳定,那时的人口大约7亿左右。2070年我89岁,如果还在世的话,社会应该比较理想化了。
二胎普遍吗[抠鼻],反正我身边和我同龄的全是一胎,还有更多的是不生,还有一批像我这样还没结婚的,生二胎的真不多,反而那帮四十几岁的还在想生个二胎,比如第一个小孩都上班了,父母还给生了一个弟弟[开怀大笑]
现在我们需要人口减少,停止内卷,增加人均土地量
普遍???我身边的光棍剩女…难道我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了?
因为一胎的少啊,
看看农村两个都是少部分最多的是一个孩子!一年去世几个,十几个。出生的两三年才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