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2个标志性的事情,一起出现了。
首先,就是作为标杆国债品种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到2%以下了,这是2002年以来的新低。
(来源:英为财情)
2%是什么水平?
纵观世界主要政府10年期国债,除了日本,没有一个主要国家的利率如此之低。
(来源:英为财情)
日本是进入了“失去的三十年”之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才这么低的,并且人家随着经济复苏,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这些年已经在一路往上走了,和我们是相反的趋势。
(来源:英为财情)
更值得玩味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更长久期的【30年期国债收益率】这边,中日完成了“历史性交汇”,在2.2%左右擦肩而过:
(来源:日经中文网)
日本的3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20年以来就开始往上爬坡;
中国的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是反过来的趋势,不断往下走,现在已经跌到2.15%左右。
以上这些都意味着什么呢?
国债,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无风险收益率。
如果这个国家的无风险收益率都比较高,比如可以到4%、5%的水平,就代表了国家发展速度快,赚钱机会多,国债要给到比较高的收益率,对大家才会有吸引力。
咱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13年、2014年的时候,就是4%以上的水平,当时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多少?
接近惊人的7%,恍如隔世的数字,如今剩下不到1.3%。
(天弘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走势 来源:天天基金)
现在我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如此之低,意味着大家对未来的经济预期并没有那么乐观,否则如果市场上赚钱机会很多,大家投资其他资产能轻松拿到4%、5%以上收益的话,就不会对2%的国债这么趋之若鹜了。
而且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央行采取了降息降准等一系列货币宽松政策,市场流动性多了起来,这些资金出于安全考虑,也会涌到债市里,进一步压低收益率。
而30年国债收益率被日本“反超”,代表了市场主流投资机构认为,从更远期的30年来看,经济发展的动能可能比日本还要低。
现在日本经济在逐渐复苏,企业盈利、消费者信心重振等原因,推动了日本30年国债收益率上升;
而反观咱们,经济随着房地产调整承压,消费不足,企业也不敢扩张,失业率上升,面临通缩压力,全市场的资产回报率在下降。
当然,咱们向来也说,中国并不是日本,也有前车之鉴可以参考。经济转型确实艰难,但咱们的政策也在变得更积极有为,来托住经济底部,稳增长。
像大家这两天在讨论的ZZJ会议,对宏观政策的定调还是比较超预期的,比如:
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力度有多重,以下这张图一目了然。
(来源:东方财富)
当然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现在的问题确实很棘手,需要各方面举措更大力的开干才行。
所以小巴的看法依然是,谨慎一些,短期不要太亢奋,而从上面的提到的长期趋势来看,收益预期也要放低一些。
虽然不能从上面中日30年期国债收益率交汇,就推断出交汇之后,咱们就一定是趋势性的差距被拉得越来越大,但从我们自身来看,已经从粗放的高增长阶段进入到强调高质量发展阶段,那么增速不如以往是必然的。
所以,对资产回报率的收益预期,也得收敛一些。
其次,ZZJ会议说“稳住楼市股市”,是很直白的表达,而小巴需要再次提醒,高层层面的“稳楼市”,格局要更大,开工、竣工、保交楼、销售面积等数据要稳。
但要说房价,“L型走势”这个判断已经意味着整体不会出现大幅反弹,只有一些核心城市的少部分楼盘,才有可能做到大家心中对“涨”的想象。
(来源:财新)
所以搞房地产投资的(注意这里说的是投资),一定要谨慎,但凡你觉得自己拿不准的,都不要轻易“重回火场”。
至于股市这边,自然是政策更加偏好的发力方向。
但同样基于我们上面说的利率、基本面等长期因素去考虑,借鉴日本的经验,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胜率相对大一些的策略大概有2个:
1、红利风格
基于无风险利率持续走低,还有经济增速下行阶段的抗跌防御性,这两年红利风格受到追逐。
也不必觉得高不高什么的,本来红利就是需要长期投资的,而且政策上一直在强调中长期资金流入股市,优化和完善分红相关的制度,高质量发展,引导我们更加重视红利的长期价值,好过投机瞎炒。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分红类产品也是大行其道,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导致大家对每月稳定现金流的需求大幅增加,每月分红型基金很受青睐。
2、投资“出海”
这个也很容易理解,此处机会少,就放眼看世界呗。
而且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讲,通过多元配置才能防范单一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即便是机构,也是类似的操作,比如日本政府养老金投资基金GPIF,2014年的投资组合计划比例为国内债券、国内权益、外国债券、外国权益资产各占60%、12%、11%、12%;
到2023年,最新的比例调整为国内债券、国内权益、外国债券、外国权益资产各占25%。
(来源:华创证券)
外国资产与权益资产的收益率较高,增厚了投资收益。
(来源:华创证券)
其实上面这两个点,咱们也没少和大家提。
总之,小巴觉得大家对政策还是不要过度反应,既不悲观,但也不要太亢奋,平常心一点。更重要的是,保持长期的观点,并实践好自己的投资策略。
不买美股就买国债,如果人不准备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