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参观杜公祠写下七律,颈联备受后世称赞,结尾更显余音绕梁

墨有云水心语 2024-12-01 06:54:34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遇见无数人物,可是能够触动情感、铭记于心的则是少之又少。文人墨客们才学兼备,他们苦读经典名篇,采撷天地精华,傲视风流人物,粪土王侯将相。

可是越是出类拔萃,才子们就越是感到缺乏知音。清代一位诗人就有这种感觉,以至于他将古代圣贤视为知己,只可惜不能与其当面交谈,只能梦中相会,下面一起欣赏他的诗作:

杜曲谒杜子美先生祠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城南韦杜潏川滨,工部千秋庙貌新。

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风化在骚人。

少陵原上花含日,皇子陂前鸟弄春。

稷契平生空自许,谁知词客有经纶。

屈大均,广东番禺人,世称翁山先生,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诗人。屈大均年轻时云游各地,后来还参加过反清运动,晚年隐居林泉,著书立说。屈大均热爱生活,关心民瘼,他十分敬佩唐代诗人杜甫,也经常关心下层百姓,其诗歌作品颇有诗圣的现实主义风格。

杜甫,字子美,乃是大家极其崇敬的盛唐诗人。他一生经历坎坷、作品无数,晚年四处漂泊、穷困潦倒,最后更是客死他乡、令人悲叹。杜公祠位于西安城南的潏水北岸,也在韦曲与杜曲之间,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初时又得到了重新修缮。诗人参观杜公祠时,恰逢其修葺一新,诗人游览之后颇有感慨,于是便赋诗抒怀。

杜甫暮年

屈大均天赋异禀,从小就具有过目成诵的本领,他年少时师从名师,在越秀山中寒窗苦读,可谓废寝忘食、闻鸡起舞。如果不是身逢明代末年,才子或许可能成为社稷的栋梁。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尝遍了尘世里的悲苦和辛酸。屈大均作为明朝遗民,也是走南闯北,历经磨难,所以他非常能够理解诗圣暮年时的苦闷心情,也让其在精神层面上很容易接受杜甫的文学作品。

首联介绍杜公祠的具体位置,并描述其总体概貌,“城南韦杜潏川滨,工部千秋庙貌新。”韦杜本指居住于长安的两大望族,这里是指地名。潏川是指流经长安郊外的河流,“庙貌新”三字则传达出杜公祠刚刚修缮完毕,诗人便在第一时间前来拜谒这位唐代先贤,可见诗圣在作者心中的崇高地位。

“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风化在骚人”,这两句浓缩了诗圣一生的成就。杜甫的诗歌真实地记录了盛唐时期的风貌,也寄寓了诗圣对广大百姓们的深情,他的作品就是一部史诗,不仅情感真切,而且影响深远,诗人也因此受益多多。

“二南”的典故出自《诗经》,分别是指周公和召公管辖的地区,大概位于江汉流域,那些地方的人们深受二位圣贤的感召和化育。屈大均认为,杜甫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善陈时事,具有记录史实和教化百姓的巨大作用,也不愧其诗圣的称呼。

颈联展现出祠堂附近的风景,“少陵原上花含日,皇子陂前鸟弄春。”少陵原和皇子陂都是长安城近郊的风景名胜,花艳鸟啭,人来客往,杜公祠坐落于此,杜甫若是泉下有知,应该不会感到寂寞。

“含、弄”两个动词,炼字讲究,生动地刻画了一幅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喜人景象,也委婉地表达出诗人的惬意之情。屈大均此时正陶醉于浓浓的春日氛围之中,也暂时忘记了亡国的悲伤和流离的辛苦,更是由衷地庆幸先贤杜甫可以得到世人的爱戴。

“稷契平生空自许,谁知词客有经纶”,结尾表达赞美之意。杜甫曾有诗句“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嘲年轻时非常无知和愚笨,竟然自比圣贤。屈大均化用其意,深情地叹息道:诗圣平生曾自许为稷契(唐虞时代的贤臣),希冀自己可以才尽其用、辅佐明君,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终究难以实现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诗人娓娓道来,心中则充满了感慨和惋惜之情。

屈大均参观杜公祠写下七律,颈联备受后世称赞,结尾更显余音绕梁。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一生坦荡磊落、高风峻节,虽然遭受无数苦难,可是他的诗歌却传世久远,他的精神也将永垂不朽。他与病痛抗争,和命运较量,让后世的才子感慨万千,他的音容笑貌也仿佛永记于后人心中!

4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