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文物印记与史书记载不一样,那到底谁说的是真的 九十年代初,文物工作者挖掘整理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个秦国的武器——秦戈。当时,秦朝的器物都一律“物勒工名”,意思就是把铸人名都标在器物上,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挨个追责任。 在“戈”上篆刻着:嘉,月隼,邪,十七年。意思就是: 质量监督是郃阳县丞——嘉; 兵器仓库保管员是——月隼; 具体铸造工匠——邪; 铸造时间——十七年; 这里就发发现一个问题,秦国的丞相是秦武王二年设立的,所以铸造“戈”的时间是秦始皇十七年,当时的丞相启和状。 就是这个启,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千古之谜。直到2020年五月秦简出土才算揭开这个谜底,里面记载一个事件,原文为: “廿五年二月戊午朔,辛未,洞庭叚(假)守灶敢言之:洞庭县食皆少。略地军节(即)归,谒令南郡军大(太)守以洞庭吏卒数、军吏卒后备敬(警)者数令治粟大府输食,各足以卒岁便。谒报。敢言之。二月癸丑,丞相启移南郡军叚(假)守主:略地固当辄输,令足灶岁,唯勿乏。传书洞庭守。” 最关键一句是“廿五年,丞相启”。就是说,秦王廿五年的时候,昌平君启还活着。而司马迁的《史记》明明说,二十四年的时候,“昌平君死”。就对不上了。昌平君启是秦始皇的异母帝,因造反而亡。 如此大的出入,是信司马迁的,还是信秦简的。#浅说历史那些事##记录我的2024##秋日生活打卡季#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古代政令,是有延后的。比如秦王巡行死亡,但新王没有正式册立以前,依然会延用旧令号,直到新王登基,出新政令号,才会逐渐由中央向地方替换新的。比如秦始皇死了,但公子苏自杀前依然会接到秦王对他下达的王令……这是有历史环境的。
当然信秦简,司马迁隔着近百年呢。
司马迁的记录不可信,有很多历史经过时间沉淀就变了,有很多还是人为修改的
写的有点思维跳跃。不过现在我不怎么相信司马迁。人能对上,事都是瞎写。
问题是,启就一定是昌平君吗?历史上的昌平君并没有留下名字。也许名启者另有他人。
史书因为跨越时空难免出现错误,不必。吹毛求疵
史记好多都是司马迁的一人之言,但因为当时的史料太少,所以史记被冠以权威的称号,但实际并不是那样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仅供参考
司马迁把卫霍放在佞臣传里就知道其心眼不大!出于某些目的故意攻写史书是可能的!而且隔了百年因战乱也可能导致文件缺失!
秦简是记录陈述,有对应的人、物、事件,当可信,再兼跨朝历法起点不同,也可能事件发生于交错之间
从证据学来说史记是传来证据,肯定比不上原始证据。
扶苏是不是启的外甥
史记来源于秦书,到武帝时本来就没剩下多少,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毁了一些古籍,秦末汉初天下大乱(项羽火烧咸阳宫)又遗失了很多,史记大部分是真事,一部分是司马迁自己推想,少部分根据民间传说
小便搞事情张冠李戴,楚末王熊启就是二十四年楚灭身死的,二十一年早就被贬去了封地,何来二十五年丞相一说,压根就是两个同名之人而已,史学界早就已经弄清楚了,非要这儿来瞎扯!
信考古但绝不否定司马迁这位大历史学!编者心态与“何不食粥糜”有多远?当然,从写文水平来看,更像有意而为之,为什么,部分读者心中有数。
你说信谁的,司马迁一个汉代人,记录先秦的东西?他能穿越能亲眼见啊?还不是根据留下的文献整理而来。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古代不像现代,能大规模的考古,以及信息汇总,司马迁曾经跟人说,商代的王系传承我记',当他们做过什么,发生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史记最大的贡献是创立纪传体,指望司马迁这一个汉代人搜集的诸多先秦史料有多么准确,那就是奢望了。
启:司马小儿,凭空污人清白……
中国历法一直吸收各种知识改进,看看当时和现在农历区别。
历史跨度这么大,肯定会有少许出入的
秦不愧是法治社会
司马迁的史记很多也是后人的道听途说,毕竟成书时间和战国时代到秦末的时间差摆在那。有很多地方真不可信
有实物信实物,有正史信正史,无正史信野史。 我们现在是发掘历史。
砖家叫兽们,我是秦始皇,我还活着,赶紧打钱给我,我亲自给你们解释一下。
这种情况下应该信器物铭文而不是信史书记载。
古代信息传递太慢,偏远地方政府收到昌平君死亡消息滞后几个月甚至一年都是正常现象,所以说秦简和司马迁都没有错。
以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条件,你觉得司马迁能有多少实证的机会?他也是整理总结他人所书,出现错误不是很正常?
秦国是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可回溯化的典范 六国的自由化浑水摸鱼在始皇帝死后 劣币驱逐良币了
史记和三国演义性质是一样的。
废话,史料和文物冲突,当然信文物,史料不过是个小姑娘。
昌平君是赢政的表舅,哪什么的异母弟
只差一年,这很精确了!
司马迁就是个纪传体小说家!
写的啥玩意?这些和秦戈有啥关系?秦简和史记矛盾又揭开啥谜底?
《史记》是司马迁听说的内容+他的主观臆断。整本书,仅供参考。
你们觉得秦代的人就不会写个别错字吗?
自从儒家开始编史书,那些和儒家思想利益不相同的史书就不可信了
时间也可以是个范围
膜拜中华文明,千年后人还能讨论当时的事
史书因为跨越时空难免出现错误,不必吹毛求疵
牛,评论都挺好。
初中历史都没学的到这来评论史记?
司马迁练了葵花宝典以后,心态也会变的,尽管大部分记录的是史实,但是个人喜好的因素应该也会有,而且以讹传讹的因素也有。
《史记》中存在的错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 礼法错误:司马迁在编写《项羽本纪》时,将其纳入本纪,这是极其错误的。项羽只是西楚霸王,并非天下之主,没有资格列入本纪。正确的做法是将他列入世家,而世家应该是诸侯王共同尊奉的义帝进入本纪。这一错误违反了儒家的礼法。 注解错误:司马迁在编写著作时,没有区分史料的可靠程度,常常将各种史料堆砌在一起,没有进行注解说明,导致读者难以区分史料的真实性。例如,各国世家的编写不按照先秦国史编年体的基本规范,许多重要事件语焉不详,可靠性堪忧。 事实错误: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一味照抄史料,从不甄别史料的真伪,导致历史记录脱离现实。例如,长平之战的描述中,司马迁照抄秦国史书,没有提及秦军的具体损失,导致记录不准确。 时间线错误:在《苏秦张仪列传》中,司马迁将张仪和苏秦划为同一个时代的人,而实际上张仪在苏秦之前就已经名满天下。这种时间线的错误影响了历史事件的准确性。
“廿五年”和二十四年差1年,我觉得以那个时代的资料信息保存搜集检索能力这个算不得原则性错误吧。
对一个历史上无足轻重的官员,只差一年的史书小毛病,研究点别的不浪费时间
司马迁的史记个人意愿太重了。
所以还是西方历史厉害,就只有一两件来历不明的实物,这才能一锤子定音无可辩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