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帝高阳是著名的神话人物颛(zhuan)顼(xu),传说他是黄帝的孙子,以打败过共工而为人所知。传说高阳之曾孙名重黎,为帝喾(ku)主掌火政,被封为祝融氏。到了周文王时,重黎的后代出了一个叫鬻(yu)熊的能人,颇受周文王重用,但是由于去世的早,没赶上武王伐纣。
成王分封楚国
到了周成王时,天下安定,国库充实,因追念先王之功,于是四处寻找文王、武王时拥护周室的功臣后代,进行分封。这时鬻(yu)熊的曾孙熊绎长大成人,被封于楚地,都丹阳。因为只被封为子爵,领地只有区区五十里,但熊绎十分努力经营楚地,得到周成王的赞赏,特赐姓氏为芈(mi)。
通过推行分封制,西周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模式和行政管理方式,周朝规定,诸侯必须定期朝见天子。不过周朝管辖的地域较商朝大大扩展了,全体诸侯一起参加朝会是几十年才有的。楚国刚刚建国就赶上了著名的“岐阳之盟”,按例诸侯需上缴贡品,但是楚国一穷二白,千挑万选,选择了茅草,桃木工和荆条箭,开国之君熊绎带着他们就去朝觐天子了。
一路上,穿林跨山,那个年代交通闭塞,猛兽出没,可谓异常艰苦。《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山涉林以事天子。”楚人本以为可以借此融入华夏文明,但奈何周朝实行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法制以及森严的等级秩序,楚人再次被华夏文明边缘化。但这也许并不是坏事。
由于天高皇帝远,周天子和中原诸侯的注意力不在楚国,加之周边大片土地还处于蛮荒状态。楚国便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征战扩张,经过多年的征战,楚国的领土大大扩展了,并形成了尚武的精神。楚国扩张的过程中发现了铜矿,当时征战需要的武器多是青铜制造,谁的青铜武器多便会在战争中占有优势,而且铜还是可以制造各种礼器,因而是绝对的战略物资。
周昭王讨伐楚国
周王朝一方面需要征伐蛮夷,一方面又要控制分封的诸侯,两者都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作为后盾,先进武器的制造离不开铜,周室眼热楚国的铜矿,想要占为己有。到了周昭王时代,楚国自熊绎去世后,给周天子进贡就不那么积极了,周昭王以此为借口征讨楚国,捍卫天子尊严,实则是想要霸占铜矿资源。
面对周天子的讨伐,楚国选择直接硬刚,周昭王在位期间,三次征讨楚国,均遇到楚人强有力的反抗,大败而归,在第三次出征期间,周昭王更是落水身死。到了周穆王时期,战争仍在持续,周穆王三十七年,穆王大起九师伐楚。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拖垮了楚国,楚国被迫南迁,将铜矿让给了周室。周室在汉水以东、以北和江淮之间,分封诸侯,防备楚国。
到了周夷王时代,戎狄频频侵扰,加之天子昏庸,周室开始由盛而衰。此时正值楚国的第六代国君熊渠执政,楚国利用周室衰落之机,数年间频频征伐,拓地千里,称霸江汉平原。熊渠去世后,楚国国君的继任者,继续开拓进取,发展生产,吸纳中原流民,广征山泽之利,国家更为强盛。
楚国扩张
时间来到楚国第十六代国君熊通统治时期,当时正值郑庄公席卷中原之时,熊通雄心勃勃,欲开创楚国的全盛时代,成为无敌于天下的强者。他继承了先辈们开创的事业,延续了楚国的扩张主义传统,大肆扩张领土。当楚国的疆域扩张到汉水流域时,这时的楚国已真正成为一个庞然大物,这令汉水以东的诸侯非常恐惧,按照楚国的扩张方向,如果不能阻止这头巨鳄越过汉水,迟早会被它的血盆大口撕的粉碎。
汉东诸侯本就是为遏制楚国而分封,于是汉东诸侯以随国为中心组建了“反楚同盟”合力阻止楚国东进。要瓦解反楚同盟,首先就要打垮随国。公元前706年,郑国与周天子的繻葛之战刚刚落下帷幕,熊通率领楚国大军挥师东进,直插随国腹地。面对楚国大兵入侵,随国震动,随侯紧急派遣宠臣少师作为谈判代表前往楚军军营与熊通交涉。
楚国大举攻随国
少师入楚军军营,见到熊通后就问:“我国并无过错,贵国为何大兵压境呢?”熊通无礼且霸道的回答:“我是蛮夷,如今中原各国都背叛了周天子,互相攻伐杀戮,我楚国也想参与中原的政事,请周天子提高我的封号。”楚国经过十几代国君精心治理,开疆拓土,已经是南方首屈一指的大国,封号与自身实力不匹配,熊通很不甘心。
熊通这样说一方面能达到弱化进攻随国的目的,毕竟此次军事行动没有正当的出兵理由,师出无名,另一方面能提高自己的地位,也实实在在的能够捞取好处。随国是姬姓与天子原本是一家,是能说得上话的。
少师入楚营时看到楚军军容不整,多是老弱残兵,难免起了轻视之心,其实是楚国故意示弱,麻痹随国。少师回去后,说楚军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强大,可以一战。贤臣季梁阻止道:“楚国是在故意示弱,诱使我们上当。如今楚国是大国我们是小国,小国要与大国抗衡就必须有道义。所谓道义,就是善待百姓,信于鬼神。善待百姓就是要做对百姓有利的事,信于鬼神就是在祭祀时实事求是,不歌功颂德。现在百姓生活艰难,国君纵欲享乐,如何和楚国抗衡?”
季梁劝谏随侯
随侯不高兴的说:“寡人祭祀用的牺牲又肥又壮,黍稷也很丰厚,怎能说是不信于鬼神?”季梁回答:“百姓是鬼神的主人,过去先王致力于让百姓安居乐业,然后才致力于祭祀鬼神。现在百姓不满,鬼神无主,就算祭品丰厚焉能得到鬼神的庇佑。主君应该修明政事,结交友邻,才能避免被楚国所灭。”
华夏文明的成熟度之高,就在于很早的时候就有“民本主义”思想。大禹曾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武王说:“天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季梁继承大禹、周武王的“民本”思想,强调民心所向才是国家强大的根本。
随侯觉得有道理,于是放弃与楚国决战,帮助熊通向周天子讨要封号,楚国于是退兵。随侯也守信,去见了周桓王,告知其提高楚国封号之事。周桓王刚在征讨郑国时颜面尽毁,这时讨要封号不是看他笑话吗,于是驳了回去。
楚武王称王
熊通听了也是大怒,周天子待楚国不公,既然你不提高我的封号,我还不求你了,我自己给自己提高。于是熊通祭祀宗庙,自立为王,史称楚武王。熊通成王,震动天下,当时华夏的观念是“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天下只能有一个王,那就是周王,这是一种几百年来的政治秩序。楚国打破了这种政治秩序,虽然出了一口气,但是让天下诸侯更加视楚国为蛮夷,后来的霸主须要战胜楚国,遏制楚国北进,才能获得诸侯的拥戴。很明显楚国称王过早了,这表示楚国不再尊王,决心彻底摆脱周王室的束缚,割据一方与天子对立,暴露了想取周天子而代之的想法,这是中原诸侯不能接受的,楚国于是成了“攘夷”的对象,这是战略失策。
楚武王是开拓型的君主,雄心勃勃的将南方视作自己的后院,欲席卷江淮,楚武王召集南方诸侯举行峰会,但是随国拒绝了。于是楚武王以此为借口,出兵攻随,面对楚国的军事行动,季梁提议:“楚人尚左,楚军左军实力强大,不可与之交战。应集中力量攻击其右军,只要右军战败,楚国就会退兵。”少师却说:“不敢正面迎战楚军,岂不让人小瞧了。”最终少师的建议被采纳。
随军战败
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没有了任何悬念,随国大败,出馊主意的少师被楚军俘虏,要不是逃跑得快,随侯也差点被俘。若不是季梁临危不乱,镇定指挥军队撤退,随军就可能全军覆没。随侯逃回国都,后悔没听季梁的建议,随后他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季梁,季梁鼓舞军心,加强城防,囤积粮食,做好打持久战得到准备。另一方面季梁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希望以和平方式结束战争。
随国在季梁的主持下,短时间难以攻破,持久战必然两败俱伤,于是同意了季梁的和谈请求,双方签订停战协议,楚国退兵。经此一战,楚武王声威大震,楚国由此进入全盛时代,此时的楚国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由是其触手开始伸向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