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打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从小就很孝敬父母。孔子嘱

修德谈教育 2023-03-09 17:19:34

棒打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从小就很孝敬父母。孔子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可见曾子的孝心孝行非同一般。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在山里头心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突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这就是“啮指痛心”的来由 还有一次,曾参与父亲曾晳一起在地里干活,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爱惜庄稼,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为让父亲安心,他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您的身体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乐的音乐传到父亲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 听到这件事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孔子很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弟子们有些奇怪。曾参知道后,很惶恐不安,可认真反省后,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于是,就请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 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舜在侍奉他的父亲瞽瞍(ɡǔsǒu)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如果是小的棍子,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但是这么大的棍棒时,就应该先避开,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 弟子们恍然大悟,曾参感叹地说:“我真是犯了大错呀!”于是就很诚恳地向孔夫子拜谢并悔过。 真正的孝道,不只是表面的顺从。除了养父母之身,更要养父母之心,全父母之德。  

0 阅读:1
修德谈教育

修德谈教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