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两个手握重兵却始终没有出兵的军阀,他们都是谁?

伩蕊历史加油站 2024-11-07 14:21:4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临川

编辑|t

引言

1937年抗战爆发,山河破碎,地不分南北 人无分老幼 人人皆有抗战守土之责!可有两位手握重兵的军阀却按兵不动,一个是新疆的“土皇帝”盛世才,一个是四川的“山大王”刘文辉。

这两位大佬看似忙得不行,实则各怀心思,一个忙着“左右逢源”,另一个却深藏深山,冷眼旁观。他们到底在打什么算盘?难道真是“看山观虎斗”?

盛世才的“新疆王”自保之道——兵多却不动刀

抗战初期,新疆的“土皇帝”盛世才正风光无限。身为新疆省政府主席、边防督办,他牢牢地掌控着这片广袤的土地。

他兵多粮足,打出的口号也很响亮:支持抗战,拥护中央。然而,在他的眼里,这抗战并非什么“死守到底”的战斗,而是一个考验机智的“棋局”。

盛世才在新疆的地位可不一般,不仅手握重兵,还在新疆建立了独立的政治体系,自以为是“第三政党”。

这位“新疆王”懂得“多条腿走路”,虽然表面上是支持抗战,后面加入苏共。但骨子里,盛世才更在意的是自保。他心里盘算得很清楚:抗战是蒋介石的事情,与其把兵力投入到战场上去,不如留在新疆稳固自己的地盘。

1937年,蒋介石多次派使者向盛世才要兵要粮,指望他出兵支援抗战。盛世才却始终保持着“积极表态,消极应对”的风格,他口头上支持抗战,实际上却按兵不动。对外,盛世才称新疆地处偏远,兵力有限。

实际上,他却在精心策划着一场政治博弈:一边与苏联保持密切关系,一边打着中央的旗号,伺机而动。

有一次,蒋介石的密令送到盛世才手中,催促他派兵支援抗战前线。新疆省的指挥大院内,盛世才端坐在一张宽大的办公桌后,点着烟,神情冷静。他拿起信函,读完后轻轻一笑,像是看透了一场儿戏。

他身边的亲信问道:“主席,这兵要不要派?”盛世才不慌不忙地答道:“来信里说的抗战,我也支持,但咱们这地儿偏远,还得以守为主。让前方兄弟们多出力,咱们支援物资就行了。”

这样的回答,听得亲信们心中暗笑。盛世才的算盘就是稳固自己的“地盘”,既不愿得罪中央,又不会轻易让自己的军队涉险。

后来他表面上还是大力支持抗战,时不时地向外界捐点钱物表示“诚意”,但始终未动兵力,成了抗战中的“按兵不动派”。

盛世才的“不出兵”策略不仅让国民党头疼,也让苏联和我军觉得有些不安。苏共对盛世才寄予厚望,认为他会在抗日战场上为他们出一份力。

然而,盛世才对苏联也只是“礼貌性”地答应,嘴上说得漂亮,行动却不积极,后面更是直接叛党,又在蒋介石面前装了个“忠臣”的样子。

刘文辉的“西南大隐”策略——深山里的“隐士”

刘文辉,四川和西康一带的“山大王”,也是一位抗战中按兵不动的大人物。作为西康省主席,他在四川地盘上称霸一方。尽管蒋介石一再催促他出兵抗战,刘文辉却始终不动声色,他的理由很简单——“有心无力”。

话是这么说,可他真要出兵,兵丁粮草也不缺,只是他心思更重于如何在四川自保,避免过度卷入国民政府的纷争。

刘文辉与蒋介石的关系颇为微妙。早年间,他与蒋介石因为“剿匪”一事产生过矛盾。尽管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向刘文辉伸出橄榄枝,但刘文辉的“防人之心”依旧不减。对蒋介石的命令,他总是一副“听了但不动”的态度,保持着低调,仿佛在等待风云变幻后的下一步棋局。

刘文辉所在的西康地区,山高林密,地形险要,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正是凭借着这种“天然屏障”,刘文辉在抗战初期表面上表现出对中央的“支持”,实际上却在精心维持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面对蒋介石的多次催促,他总是以“防御要紧”“资源不足”为由拖延出兵。在他的眼中,这场抗战更像是一次“各为其主”的博弈,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在战后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刘文辉手下的士兵们早就看穿了老大的心思。兵营里常常有士兵打趣说:“我们的山大王只管山里的事儿,外面打得再热闹,咱们也只是看客。”这种话听多了,军营里的气氛倒显得平静祥和,仿佛天下太平。对于刘文辉来说,只要自家的地盘不出事儿,就算战场再残酷,他也能安然度日。

刘文辉的这种态度,不仅让蒋介石无奈,也让日本人摸不着头脑。日本方面曾担心他会在后方发起进攻,甚至有意对川康一带展开“心理战”,但刘文辉却“岿然不动”,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山高水远的西康,仿佛与世隔绝。

抗战期间,刘文辉并没有拿出多大的援助行动,他只是在战局变化时偶尔表态支持中央。蒋介石也明白这位“老对手”的心思,但碍于实际关系,也只能继续让他保持“象征性”的支持。至于刘文辉的真正想法,他始终牢牢守在深山中,不轻易表露。

不出兵的代价

抗战结束,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然而,这两位在抗战中按兵不动的“大人物”却没能等来他们期望中的和平和稳定,反而在战后境况发生了大逆转。

先说盛世才。抗战胜利后,盛世才与国民政府的关系也变得微妙。因为抗战时期他表现出明显的观望态度,蒋介石对他始终不甚信任。

再加上新疆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盛世才的地位也逐渐被动了起来。最终,国民政府决定撤掉盛世才的职务,将他调离新疆。

曾经的“新疆王”盛世才,一朝失势,成了“朝廷弃子”。他多年的经营被一朝推翻,离开新疆时甚至连自己的家当都带不走,可谓是黯然退场。

而刘文辉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决定进一步整顿西南地区的军阀势力,刘文辉也在整肃名单上。

他多年来坚持“自保”,却因此在战后成了中央眼中“不合作”的象征。为了保住性命,他被迫宣布“服从中央”,交出了军权和地盘。这位“山大王”最终也淡出了历史舞台,成为西南一隅的“闲人”。

参考资料

刘文辉(民国时期西康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_百科

盛世才_百科

1 阅读: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