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民间老百姓只认大洋 《银元时代生活史》的作者陈存仁这么写:白银七钱三分的银元已很重,要是有一百银元的交易,重量即达七十三两,这是不可能带在身边的,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都用钱庄的庄票,后来钞票也通行起来了。 可是银行与钱庄的库存,仍以白银为本位。一切用银元作为流通品,往来结算只是使用银元,所以每天一清早在银行、钱庄汇集之区,可以见到行庄的老司务(即工役)背上负着一个黄藤笆斗,漆上了钱庄名称的黑字,里面盛着银元,互相递解。数目大的要用特制的铁框厚木箱解款,钞票就没有这种麻烦。好在解银元的木箱既笨又重,必须两人才抬得动,抢劫是不可能的,况且那时治安良好,在银行和钱庄区的警卫也极严密,盗劫绝少发生,抢笆斗的事,十数年中偶或有之,劫银箱的事简直不曾听见过。 抢劫钱庄、银行银元的事情不常见,就像今天很少有人抢劫黄金一样,原因是太重。 古代为什么有镖局?镖局就是以前的快递,不过是运送银两罢了。 这不是说运输银两有什么危险,而是本身搬运起来就很不容易。 小说《飞狐外传》中,飞马镖局负责30万两白银的押运。这30万两白银,就重达10多吨,需要十几辆马车才能运输。 同样道理,钱庄、银行每天交接的银元至少也有数百甚至数千。就算是1000块大洋也有30公斤左右,加上沉重的箱子,需要至少两个人才能搬动。歹徒即便抢劫成功,在市区带着这么大这么重的箱子,想要逃走几乎不可能。 所以,民国时期逐步流行了钞票,毕竟轻飘飘的更方便。但老百姓也罢,商人也好,都是只相信银元,毕竟白银是贵重金属,永远保值。 萨沙的读书随笔第64集
民国时期的民间老百姓只认大洋 《银元时代生活史》的作者陈存仁这么写:白银七钱三分
萨莎
2023-11-13 23:05:29
0
阅读: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