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银元的购买力很惊人 《银元时代生活史》的作者陈存仁这么写:在我稚龄时期,一切都不甚了了,每天只知道向父母要一个铜元。当时一个铜元,用处极大,可以买糖十粒八粒,可以买大饼油条各一件,或是买生梨一二枚、马蹄二串。记得小时候,到上海城隍庙去游玩,一个铜元可以买一块百草梨膏糖,孩子们一面吃,一面听卖糖的人(俗呼小热昏)唱着各种各样的歌词。城隍庙的酒酿圆子,是每碗铜元二枚,吃一碗肉面是四个铜元,一块肉又大又厚。汽水称为“荷兰水”,每瓶二个铜元。鸡蛋一块大洋可以买到一百五十余只,已经算是很贵的了。 我六岁前,绝少有机会可以看到一块银元,新年中到九姑母处拜年,姑丈号称巨富,开设典当七家,姑母见到我非常高兴,给我一块大洋作为“拜年钱”,我拿着银元回来,觉得飘飘然已成为有钱人了。我拿到的那块钱,又由我姑母剪了一个红纸“囍”字,牢牢地贴在上面。我明知这一块钱可以兑到一百多枚铜元使用,但这是我最初得到的财富,无论如何不肯兑换,常常放在袋中,玩弄不已,有时还拿出来炫耀于人,自鸣得意。 当年大洋和铜元的购买力,就是这么强。 很多人惊奇民国时期收入很低,上海技术工人月薪只有8到10块大洋。实际上,这种收入并不低。毛泽东当年在北京做图书管理员,是标准的知识分子,月薪只有8块大洋,对于单身汉来说是完全可以维持温饱了。 为啥?大洋的购买力确实很高。 1914年的上海,1块大洋可以买44斤大米,大体可以维持2个人一个月吃饭。上海五口的一家(夫妻加三个孩子),每月赚10到12块大洋就可以维持生计。 陈存仁这样过年可以拿到一块大洋的压岁钱,确实是富豪阶层了,没有这么给钱的。 所以陈存仁还是个儿童 ,也知道拿着大洋去四处炫耀。 萨沙的读书随笔第66集
民国时期银元的购买力很惊人 《银元时代生活史》的作者陈存仁这么写:在我稚龄时期,
萨莎
2023-11-19 22:09:21
0
阅读:2029
用户11xxx20
一个大洋一两(半斤八两的小两)大约32克,按白银5元/克估算。不算掺入的锡,大概160元人民币一个大洋。把房价去掉,好像差不多物价(基本民生的食品价格)。[滑稽笑][滑稽笑][滑稽笑]
光头强
上海和北京的工资平均也是好几万了,能代表中国吗?
GG
按购买力水平计算,文章中民国时期的鸡蛋和大米价格水平高于现在,但是小吃价格低于现在的水平,考虑到当时物资供应与现在产能的差异,可以推导出:当时市民阶层的工资水平和房租水平应该低于先在。
寡人有疾
那时候标准大米价格是5个大洋一担。文章里一个大洋44斤是特别低的价格,那时候工人一个月8-10个大洋,一亩地出300斤大米,价值15-20个大洋
土豆 回复 11-29 22:00
还得考虑当时没有化肥,产量很低
王曦
就当初生产力水平你信么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一级巡视员
就这么抄萨沙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