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18日中午,美国总统卡特白宫办公室的保密电话响了,得到这样一个消息

喵苗来了 2023-11-29 10:55:19

1980年5月18日中午,美国总统卡特白宫办公室的保密电话响了,得到这样一个消息:中国成功发射了一枚洲际导弹,射程9000公里。但它是瞎子,就算飞到美国上空也找不到白宫在哪,威胁不大! 1980年5月,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在当月向太平洋中部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此前,我国科研团队已在酒泉发射中心密切准备这一历史性时刻。这枚代号“长江一号”的运载火箭,将搭载我国首个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实现国家航天史上的重要突破。 而更受瞩目的,是这次发射事实上也将验证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枚洲际导弹的性能,该导弹命名为“东风五号”,搭载常规弹头的最大射程可达一万公里以上。这标志着我国跻身全球少数几个拥有这一战略威慑力量的国家行列。 导弹的精度和命中能力对其战略价值至关重要,高精度是其必要前提,否则核弹头无法确保对目标的有效打击。为此,我国自主研制了“天枢星”激光陀螺仪,专门用于提高导弹的制导精度。 这项研制工作始于1971年,由钱学森院士牵头,他负责设立了专门的研究室,并遴选了工程师高伯龙带领团队进行这一艰巨任务的攻关。作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资深教师,高伯龙在光学和制导等多个领域都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起初,激光陀螺仪的研制进展缓慢,研究条件有限,经费短缺,高伯龙仅领导几名助手进行探索。与此同时,国外对这项技术严格保密,即便美国已经实现商业化应用,相关理论也无法获得。 面对重重困难,高伯龙秉承“坚定必成”的信念,利用钱院士提供的简单光路图,独立建立了完整研制方案。 随后,高伯龙不断突破国内外对激光元件制造工艺的技术封锁,靠着几年卓有成效的海外采购和国内少量试制,终于在1993年制造出样机。 但由于精度无法满足要求,“天枢星”计划遭遇严厉质疑,有声音认为继续研制无异于空耗资源,破坏国家利益;高伯龙则不为所动,仅用一年时间就找出了原因并实现极大改进。

高伯龙说过:“我想干成的一件事就一定能干成,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1994年,样机指标完美达标,我国成为继美俄法三国之后第四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激光陀螺仪的研制成功,标志我国在战略导弹的精度和远程打击能力方面,赶上或超越世界强国的行列。1999年,搭载“东风五号”导弹的“天枢星”正式批量列装部队,从此确立了我国的战略威慑力量。 与此同时,人造卫星搭载运载火箭也于1980年5月预定时间发射升空,验证了“长江一号”火箭的性能。显示屏上曲线正常,控制室内所有人紧张地盯着数据变化。几分钟后,指示灯全部变绿,代表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完全成功。 现场响起热烈掌声与欢呼,所有科研人员的努力与奋斗终获回报,这也预示着,我国已成为继苏美之后第三个“航天俱乐部”成员国。 运载火箭发射完毕后,火箭残骸与弹头分离,根据正常程序将会分别落入南太平洋中部海域,此地远离大陆,水深足够,适合回收与打捞。为收集重要测试数据,我国事前已派遣两批海军测量编队,先后启航前往该海域值守和防范。 这种高调举动很快引来关注,美日澳新等国纷纷派遣舰队前来监视。运载火箭发射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国军舰不断靠近我测量编队,有时甚至与我方舰船距离仅数米之遥,他们不断派遣直升机在我方舰船上空盘旋,并悬停在甲板边缘。 机舱两侧门开着,操作员手握摄像机对我方舰艇进行细致拍摄和录像,这给我测量编队带来极大安全隐患,造成严重干扰,一时间颇为紧张。 与此同时,随着预定时刻接近,美日等军力更为强大的国家也开始异动,美国海军一架E-2空中预警机率先进入我方警戒范围,我护航编队立即派遣歼击机拦截,成功迫使其调头返回母舰。 随后,火箭残骸与数据舱先后落入目标海域,我海军特种兵立即在附近展开打捞行动,就在这时,两架美国海军直升机忽然低空俯冲而来,企图抢先一步夺取数据舱。我方水下工作人员眼见美军降落直升机和两艘快艇迅速逼近,紧急联系护航舰队请求支援。 根据事先应急预案,我驱逐舰立即全速驶向美军特遣队,挡在我方打捞人员前方。通过广播和信号弹,我方要求美国海军第一时间离开这一中立海域。 双方僵持不下,一触即发。 就在这时,我国测量船编队司令带领一批高级将领,登上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驱逐舰拜访。该舰舰长约瑟夫上校亲切接待,双方进行友好交流与礼物互赠,我司令并提出希望美方停止干扰我国合法测量与打捞活动,美方代表也表示理解并加以回应。 最终,在双方高层水面下协商后,美海军特遣队在完成部分监测后主动离开现场海域,我方顺利完成导弹残骸的回收打捞,为后续改进与升级奠定了基础。

0 阅读:9
喵苗来了

喵苗来了

每天给大家分享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