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5日,美国海军战争学院J. C. Wylie海上战略主席、前美国海军水面作战军官詹姆斯·霍姆斯发文“美国如何在战争中击败中国”。文章引用了美国陆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查尔斯·弗林的观点,认为中美一旦交战,中国的优势在于“内线”、规模以及“弹仓深度”,进而提出,美国若要取胜,则应在反介入区域的阵地内严防死守。美国陆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查尔斯·弗林上将在美国陆军协会年度会议上指出,与美国及其亚洲盟友相比,中国拥有三大核心优势,而美国的盟军可通过海、空、天来支持其地面部队,从而抵消劣势。弗林指出,美国盟军的主要任务是拒止中国军队控制关键地域,这里主要指第一岛链沿线。这意味着,美国盟军必须减缓作战节奏。如果战争短促,中国将凭借上文弗林指出的优势大获全胜。但是,如果盟军扎根在反介入区域的阵地内严防死守,就能够在战术外线作战的同时,拒止中国军队攻占该地域,从而通过内线逆转中国占优的局面。
霍姆斯认为,弗林的这一观点将得到伟大军事和海军战略家的赞同。英国海军历史学家朱利安·考贝特曾借鉴德国陆军元帅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又称老毛奇)的思想,指出,最强大的战争形式是战略进攻配合战术防御。他的意思是,战略进攻相比战略防御更具决定性。如果军队可以占领敌军不设警戒或戒备松懈的阵地,拿下部分预期目标,军队就完成了进攻目标,朝胜利更进一步。而后,军队应根据战术防御强于战术进攻的道理,尽最大可能守卫这些阵地。要将死守阵地的防御者连根拔起十分困难;乌克兰面对俄军的深度防御,反攻行动时断时续,就是一个例子。
在武装战争中,占据阵地的一方十战九胜。因此霍姆斯提出,美国盟军必须善用战略进攻和战术防御,占领并坚守阵地。
霍姆斯还认为,目前美国盟军已经占据了中国垂涎已久的关键地域,无需再费力与他国争抢。美国盟军唯一要做的就是守住这一地域,在占据有利位置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推行战术防御。海、空、天和网络部队都可以也必须协助美国盟军牵制中国海军和空军,使其与太平洋岛屿保持距离。然而,这些部队仅是盟军战斗力的“支援”要素,或称使能器。岛屿上的地面部队才是“被支援的”决定性要素。最终决定美国盟军能否在对抗中守住关键地域的,不是水兵或航空兵,而是士兵和海军陆战队队员。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更基本的问题需要说明。正如考贝特所言,所有战争都在陆地结束,因为陆地是人们生活的地方。在军事航空起步之前,考贝特曾如此写道,海军存在的目的是帮助陆军控制岸上的局势。海军上将威利则更近一步,将“战场上有枪的人”称作最终裁定战争胜负的人。换而言之,如果士兵(更确切地说,是士兵的身躯)携带比敌军更多的火力,那么无论军事指挥官希望控制哪个地域或物理目标,士兵都可以实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