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娘舅在上海的地位很高 《银元时代生活史》的作者陈存仁这么写:姑母又说:“

萨莎 2023-12-20 23:17:44

民国时期娘舅在上海的地位很高 《银元时代生活史》的作者陈存仁这么写:姑母又说:“依照旧时的规矩,主持分家的舅父,应该也分一份。”四伯父连说:“不必了,不必了。”大表兄就说:“我们大家已分了银元,剩下来的四十只元宝,应该孝敬四舅父。”四伯父强而后可,说:“四十个银元宝,我和你们母亲各得一半,而其中有两个元宝要给阿沅的。”因为我在场目击其事,要我保守这个秘密,而且还有要我做下一代的证人之意。这两个元宝大小相等于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君老爷上天供的糖元宝一样。 我得到了这两个元宝,把玩不忍释手,但与书上看到的两耳又薄又尖的元宝完全不同。原来元宝有好几种,一种是官方铸的叫做“元宝”,民间银楼铸的叫做“圆锭”,民间富家也有自铸元宝的。此外有一种中心是很饱和的圆形,上面有很细的环纹,叫“方锭”,是一块方形的白银,中心也是凸起有细致的纹,两耳都是很薄的。我拿到的一只是圆锭,十两重,上面也有细纹,所以称做纹银。我把圆锭玩了很久,四伯父说:“交给我代你保管,小孩子拿来拿去是要闯穷祸的。” 这里有个有趣的事情,为什么这个大土豪去世以后,要找舅父而不是叔伯主持分家? 为什么明明舅舅在场,还要找个少年一起作为见证人? 民国时期上海的风俗是,娘舅最大。这个最大不是说一说,而是在所有场合都很尊重舅舅。家庭酒宴往往也是等舅舅到了,才能开席。 一旦遇到涉及分家或者继承遗产的事情,往往找舅舅而不是叔伯来主持大局。 这是因为舅舅和你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属于是外人,相对是比较公正的。 如果是叔伯兄弟主持,不管怎么说是一家人,存在一定利益冲突,未必没有私心。 这次舅舅主持分了土豪留下的2万块大洋,自己最终只得到18个元宝,也不过180两银子,也就是一二百块大洋。 在当时来说,这算不了什么,随便找个中间人也要支付这么多钱。 关键在于,舅舅是个公证人,一旦未来这家后代出现遗产纠纷,质疑当年分家不公,舅舅是要站出来作证的。 那么,为什么找个少年一起参加? 舅舅是中年人,而遗产纠纷可能发生在几十年之后,舅舅未必还活着。 这个少年的目的,主要是作为下一代的公证人,几十年后也可以站出来作证。所以,少年也得到两个元宝,作为谢礼。 这里就要佩服古人的智慧,并不亚于现代人。 萨沙的读书随笔第77集

0 阅读:59
萨莎

萨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