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跟在日本屁股后面:上世纪至今日本人“穷鬼超市”堂吉诃德(PPIH)从临期尾货打折店发家,跻身日本本土四大上市公司之一。中国主打临期食品的好特卖直营店超已超 500 家;零食品类折扣店零食很忙成为业内首个实现全国门店突破 4000 家的品牌;永辉超市、盒马等也加速折扣化的脚步。上海青浦,全国 70%以上的临期仓集中的地方,每天都有两百多家零售商派出的“抢货手”,对开回仓库退货的货车虎视眈眈。只需看一眼货单,就能立刻决定是整车拿货,还是卸掉一小部分货。为了节省成本——卸一件货1元、装一件货1元,被选中的货物甚至不用“下车”,就直接被拉去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折扣货架上。遇到好特卖、嗨特购、奥特乐这样的行业头部品牌,不仅是出手快准狠的事,付款周期更是从商超的30天以上,缩短到1至3天,甚至几小时。“太‘卷’了,‘卷’到每件商品最后只赚 1毛 5、2 毛。”尽管赛道依旧火热,但不少品牌已经倒在了狂奔的道路上。2022年,临期折扣品牌“繁荣集市”被曝申请破产,“本宫零食创研社”已成为失信公司,今年疯狂涌入县城街边的零食折扣店则在经历着“速生速死”的考验。而对量贩式零食折扣店的容忍度更高的低线市场,则被地方性品牌牢牢把控,且饱和度较高,县城开出十几家零食折扣店的新闻屡见不鲜。折扣零售在国内本土化过程中,需要面对更丰富的消费需求和复杂的供应链,玩家生态更是涵盖了传统批发商、互联网资本、传统商超、会员制商超等多方势力,出现了软硬折扣分界不明显的现象。
“一开始大家都是做折扣零食,赛道火起来后,都在里头抢,行业头部有垄断优势,队伍中的其他人就只能做新产品的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