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跟你说了,这降压药不能吃,你偏不信,这下可好,血压没控制好,血脂也高了!”
在一次义诊活动中,有多年高血压病史的周叔来问,说他的血压一直控制不好,最近查出来血脂也高了,听人说这降压药也会升高血脂,就想着来问一下。义诊医生告诉周叔说,有些降压药确实可能会影响血脂,这下子周叔的老伴儿可急了,还没等医生解释,就一口认定周叔的高血脂就是吃降压药吃的。
医生解释:是药三分毒,降压药也一样,其中有些降压药确实有升高血脂的可能,只不过发生率较低,遵医嘱正确用药的前提下,问题不大。如果确实有这个担忧,可以换用其他降压药,而对于本身就有血脂异常的高血压患者来说,也最好避开以下几种降压药。
一、注意:这几类降压药或有升高血脂的可能!1. 噻嗪类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是常用的降压药之一,通过促进肾脏排钠排水,降低血容量来发挥降压作用。现有临床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可能会导致血脂异常。具体表现为升高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同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这是因为噻嗪类利尿剂可能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脂肪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发生改变。
2.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被认为是心血管“全能药”,通过阻断肾上腺素能受体,既能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力,也能降血压,但部分β受体阻滞剂也可能对血脂产生不良影响。例如,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等就可能会升高甘油三酯水平,降低HDL-C水平,这大概与β受体阻滞剂对脂肪分解和代谢的抑制作用有关。
3. 复方制剂降压药
复方降压药就是联合2种以上单药成分制成的降压药,这就意味着其中就可能含有对血脂有不良影响的噻嗪类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从而可能导致血脂异常。
二、医生首推的3种降压药,安全高效降血压!其实,上面所提到的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大多都不推荐单独用药,而是联合其他降压药一起用,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这两类降压药的副作用较多,不只会影响血脂,还可能影响尿酸,导致电解质紊乱等。基于此,高血压患者在选择降压药时,最好首选以下3类。
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普利类降压药
普利类降压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该类降压药对血脂影响较小,一般不会引起血脂异常。相反,一些研究表明,它可能具有一定的改善血脂的作用,如升高HDL-C水平。 除了良好的降压效果外,普利类降压药还具有保护心脏、肾脏等靶器官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患者。
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沙坦类降压药
沙坦类降压药的作用机制与普利类相似,只不过就是更为直接地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继而发挥降压药作用。同样地,沙坦类降压药非但不会升高血脂,可能还会调节血脂。沙坦类降压药被认为是最安全的降压药,少见有副作用发生,也没有普利类降压药的干咳,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普利类降压药的患者。
3. 钙通道阻滞剂(CCB)——地平类降压药
地平类降压药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该药的降压效果显著,不会影响血脂,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此外,地平类降压药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脏等作用。
三、提醒:选择降压药,注意这3点!很多患者去药店会看到货架上摆着各种各样的降压药,就不知道怎么选了,太便宜的不敢选,太贵的又觉得浪费,其实要我说,现在临床常用的降压药都是值得信任的好药,患者需要考虑的重点是适不适合自己,至于药物价格,不超出个人承受能力即可。
1.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①年龄:对于老年患者,可优先选择地平类、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因为这些药物降压效果平稳,副作用相对较少。对于年轻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
②合并症:如果患者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等疾病,可优先选择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如果患者合并心绞痛,可选择地平类降压药;如果患者合并前列腺增生,可选择α受体阻滞剂。
③血压水平: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可先选择一种降压药进行治疗。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可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或者选择复方降压药。对于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种降压药才能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
2. 考虑药物的副作用
不同的降压药可能会有不同的副作用,如普利类降压药容易导致干咳,地平类降压药容易导致水肿、心率加快等,利尿剂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等,患者在选择降压药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耐受性和药物的副作用,如果不能耐受某种降压药的副作用,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对药物的反应都不同,因此选择降压药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咨询专业的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降压药。
总之,在选择降压药时,应充分了解各种降压药的特点和副作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同时,应定期监测血压和血脂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安全高效地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