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中山陵,是到南京旅游的每位中国人,都该来一次的地方。
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不仅是我们熟知的著名建筑,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坐标。
它位于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的紫金山南坡上,在青山翠柏的环绕下,像一部活着的历史。诉说着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奔波的往昔,以及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留下了三民主义的救国思想和建国方略、建国大纲见证我们追求民族自由的见证,是历史长河中永远值得我们铭记的篇章。孙先生的陵墓,值得我们前去瞻仰。
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
墓陵由总设计师吕彦直设计,建筑整体依山而建,沿中轴线将各个建筑用石阶、平台和绿化相连,形成一个平面呈 “自由钟” 形的整体。
细节在沿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基础上加以创新,如祭堂采取中国古建筑的重檐歇山式,但四角筑以堡垒式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建筑所没有的。
陵墓是用青色琉璃瓦和花岗石墙面修砌而成,亮眼的蓝白色有“青天白日”的寓意。
中山陵门票是免费的,但提前预约,每天下午16点放票。门票建议提前7天在公号上预约,预约成功后,直接刷身份证进园。预约不到的话,只能辛苦一点,赶在第二天8点前直接进景区了。
途径美龄宫,想要去美龄宫的,也可以中途下车,中山陵到站后往前走就是检票口,刷身份证进入。
中山陵一共有5个主体建筑,每个主体建筑的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
建议去之前最好在网上搜一下相关的资料,不然真的感觉就像去爬了趟台阶,然后拍个照到此一游,就完事了。
如果想要深度游,花点钱请个导游讲解吧,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中山陵的体验和感触会更好一些。
第一个:孝经鼎。是中山陵的第一个主体建筑,也是大家很容易忽的一个地方。它位于中山陵的正南面,博爱牌坊对面。到中山陵后别急着从博爱坊进去,可先去宝鼎看看。
宝鼎为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先生携中山大学全体师生捐赠。因宝鼎内部有戴季陶之母手书《孝经》全文,所以称“孝经鼎”。
鼎亭全部黄铜吹色,宝鼎表面铸有仁、智、勇三字,后来因宝鼎太重,地基塌陷,略显倾斜,为保护宝鼎与游客安全,已加铸围栏,现在也只能远远观望了。
PS:中山先生一生创办两所大学,一文一武,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戴季陶为中山大学校长,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
第二个:博爱坊。牌坊建于1930年,位于墓道南端的入口处,牌坊高11米,宽17.3米,三间四柱冲天式。牌坊的顶端,盖有蓝色琉璃瓦。在牌坊中门的横楣上,镶有一方石额,上面镌刻着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两个字。这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天下为公”的精神象征。
第三个:陵门。从博爱坊下面开始,穿过博爱坊是400多米长的墓道,就可以看到陵门了。陵门的屋顶为单檐歇山式,上覆蓝色玻璃瓦。三个拱门,左手为出,右手为入。中间正门平时不开,只有在先生的生日(11月12日)和忌日(3月12日)的那两天才会打开。正门上方的石额上刻有孙中山手写的“天下为公”。
第四个:碑亭。陵门进去后就是碑亭。碑亭为重檐歇山顶建筑,碑高8.1米,宽4米,上面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鎏金大字。为当时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谭延闿手书。
在碑亭处转身就可看见392级台阶,8层平台。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从上往下看,则只见平台,不见台阶。
从碑亭到祭堂共339级,象征当年的议员共 339人,每人代表一阶,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将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和理念传承下去。
第五个:祭堂。台阶的尽头就是中山陵的主体部分:祭堂和墓室(不对外开放)。
祭堂长30米,宽25米,高29米,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屋顶为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壁用香港花岗岩建造。祭堂门楣上方从东到西分别刻有“民族”、“民生”、“民权”六个阳篆字,中门的上下檐之间,还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地正气”四个金字的直额。祭堂左右两侧,矗立着一对用福建花岗石雕琢而成的高大华表。
祭堂正中是孙中山先生着长袍马褂的全身坐像,像高4.6米,由当时著名的法国著名的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1930 年由法国运抵中山陵,总造价150万法郎。可惜不能拍照,计划去打卡的朋友,只能亲眼去见证了。
从牌坊到墓道,从陵门到碑亭,再到祭堂,一路前行,就好像行走在时光的长廊中,来过、走过,看过。仿佛能亲历先生为追求民族自由那段辉煌的历史。
写在最后:
1、沿着原来路下来后对面就是音乐台,单向通行,如果是清晨过来爬中山陵的话,可以直接去去音乐台看鸽子。工作日早上9点之前的人相对比较少,11点左右才能看到绕场盘旋转上的鸽子。
2、明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从2024年10月21日到2025年1月20日,为中山陵维修时间。虽说为了不让游客失望,中山陵祭堂半封闭维修,做了2D纸门头围挡,还贴心的有侧面图。但是要不要在维修期间过去,大家可根据自己的行程好好规划一下。
博爱精神永存[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