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文化研究员、道学践行者、古科学博主
逢周二、周四更新
前面花了两周解读了《庄子•逍遥游》这一整篇内容之后,我相信大家对于道家的世界观有了一定的认识。
还是那句话,道家从来不是外求,而是内求。
这一点跟其他体系有很大的区别,更是道家的独特之处。
在解经之前,我也曾经说过,道家的性功、跟佛家禅宗所追求的境界是一样的——正如禅宗六祖慧能所言:本具自足,何期外求?
内观乾坤其实是可以看到天地的,只不过个人的水平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
因为在道家看来,天地是一体的。
人,在天地之间也是一体的。
所谓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天所产生变化后,地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人身上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通晓其中道理的人自然会通过人自身产生的变化,进而推出地的变化、天的变化。
这其中的道理,有个相似的例子:
比如说“一叶知秋”,一片叶子落地,便能知道秋天已经来了。
我们能通过观察一片叶子,进而觉知秋天的到来,难道关照自身不能发觉天地的变化吗?
内观乾坤,并非虚言。
有些通了玄的人,背后的原因就是这么简单,只是不懂的人就是不懂,甚至有些先天就习惯观察自己的人,激发出一些元意识的灵感,但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其中原因也在这里。
可话又说回来,芸芸众生均追求外物,功名利禄都是向外求,又有多少人会真正的将心神关照住自己身心呢?
以上这些观点与视角,均是源于庄子的第二篇文章《齐物论》。
《齐物论》这一篇文章极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真正的“道之视角”,不符合上面的利益。
我之前说过,倒着视角,你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一个眼睛是太阳,一个眼睛是月亮,然后观照着地球上的人事物。
不过,这只是一个比喻,只能说是“接近”,方便诸位理解,十分接近,但还不能说是全部。
真正的道家视角,就是《齐物论》这一篇经文的核心思想。
话不多说,开始今天的解经!
由于《齐物论》这一篇经文中金句频出,而且涉及到的东西都非常关键,故此,今天只解读一个寓言故事,即开篇的第一个寓言故事。
原文从“南郭子綦隐居而坐”,到“夫吹万而不同,而使自己也,咸其自取,怒其谁邪?”
从齐物论开始,庄子已经开始讲修行了。
这一段经文的寓言很重要,大意是说:
南郭子靠着静坐的时候,仰起头来,向着天缓缓的呼吸,那个样子就像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体一样。
他身旁的弟子“颜成子”就站在一旁,见到他的模样这么奇怪,问他说道:“为什么要保持这个姿势呢?您身体僵到像木头一样,心里也僵到如死灰一般吗?您今天静坐的样子,跟以前静坐的样子不一样啊!”
然后南郭子就回答他说:“你这么问我,是觉得这样不是很好吗?今天我完全忘记了我自己,你是否能理解?你听过人籁,却没有听过地赖,就算听过地赖,却肯定没有听过天籁吧!”
颜成子听到自己的师傅这么说,当即向他的老师南郭子讨教。
南郭子于是说道:“大地呼吸的气,它的名字叫做风。没有风时就算了,一旦风吹起来的时候,万窍怒号。
你没听过长风呼啸的声音吗?群山林立,迂回崄峻,其中参天大树林里什么样的形状都有。
有像鼻子的,有像嘴巴的,有像耳朵的,有像方孔的,有的像牛栏猪圈,有的像泥坑,有的像沼泽的。
它们出来的声音,像水流,像射箭,像人怒骂,像吸气,像号叫,像嚎哭,像幽怨,像哀叹。
前风呼呼唱着,后风呜呜和着,微风小声应着,大风啸声喝着,当狂风呼啸而过,所有的窍孔就没了声息了,你就没有看到风吹过树林时,那摇曳摆动的枝条吗?”
严成子听了之后,追问说道:“地籁众窍发出的声音,人籁是人吹箫之类发出的声音,请问天籁是什么呢?”
到了这里,南郭子就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风吹万窍发出来的声各不相同,使他们展现了自己的声音。那么这些声音之所以不同,是取决于他们自身,还取决于让他们发出声音的是什么东西呢?”
假如你读到这里,不妨停下继续阅读的节奏,先让自己想一想,南郭子最后一句话问题的答案。
当年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想明白了南郭子那个问题的答案,脑中所有的声音突然静了下来。
脑中的这些声音是什么呢?就是人籁。
读经,确实需要一点悟性,如果你的悟性高的话,也可以不用看我去解读经书,自己买一本一路看过去就是了。
言归正传!
人籁,它不仅仅是人吹奏乐器发出的声音,更是人说出的话、人的观点、外界熙熙攘攘,只要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声音,都是属于人籁。
而地籁,就是大自然的声音。
说到这里,诸位道友不妨可以想一想,你脑中所浮现出来的声音,哪些是人籁?哪些是地赖?哪些天籁?
好,那我们来到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那个问题——天籁。
庄子原文中南郭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了一个让你去自己思考的问题。
人吹风发出来的声音是人籁,地出风发出的声音是地籁,那么,天籁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懂的人很难回答的,天籁,其实就是来自天的声音,也就道。
它不是一个三维世界的东西,我也没有办法用三维的语言直接描述。
大道至简,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正如南郭子所说,风吹万籁而不同。是什么决定声音不同呢?当然就是万窍的自己本来不同形状。
那是什么决定万窍的不同形状呢?
自然就是天籁了。
天籁无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这么说,其实也是有点着相的,但不这么说,大多数人又会不知道。
言尽于此,诸位自己悟一悟吧!
好,我们回归到问题的本身。
如果一个人的脑子被各种人籁填满了,那么这个人是离道最远的。
如果一个人的脑子装满了各种地籁,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有灵性的人。
如果一个人被自己原本的声音填满了,被天的这片虚无填满,那么他就是得道者。
南郭子最后的那句话其实也是反问的语气,潜台词就是:决定万窍发出声音的,是孔窍自己本身。
也就是说,一个人最真实的本我,即是道的本身,也就是“天籁之音”。
正如六祖慧能的那句话:本具自足,何期外求?
带着这个视角,请再看禅宗的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以上,我对南华真人及六祖投以至诚至高之崇高敬意!
后记:
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是真实的自己,那个时候你看到的颜色跟现在看到的颜色,你那个时候听到的声音,跟现在听到的声音,肯定是不一样的。
随着年纪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长,脑子中逐渐充满斥着各种人籁,尤其是当下商业时代,这些人籁的喧嚣,比任何时代都要严重。
有些人甚至会被异化成物质,人心也会完全“失真”,压缩扭曲在心底的一角,失去人本来的面目,丢掉本真。
少有人知道,人比禽兽高明之处,在于本真中的灵性。
丢掉这一点本真,便会化身为行尸走肉。
“天真”一词,原本是修行的褒义词,出自《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现在却成了贬义词,实属大谬。
大多数人嗤之以鼻的“天真”,却是许多修行人苦苦寻觅的境界。
为什么小孩子最有灵性?且容易看见成年人看不见的东西?
成年人该如何恢复本来面目?
真正的修行,为什么一开始并不是静坐、更不是直接修气脉,转河车,而是“百日筑基”?
从丹家的视角,有什么方便实修之法,增强自己的运势,进而增强财运、正缘?
欢迎进入公众号“道友李三川”【修真界】,第一期内容——
【古科学(1):百日筑基详解,附两个入道境的方便之法】
<完>
愿以道之视角
点破这片纷乱的时空
更多古科学研究、道学仙学作品或分享交流咨询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道友李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