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20日,鲁迅去世的第二天,断交13年的二弟周作人仍然去上课。 1936年10月21日,周作人如往常一样来到讲台,开始了他的课程。他选择讲解《颜氏家训》中的《兄弟》篇,字字句句都显得格外沉重。周作人讲课时,神情恍惚,似乎回忆起了与哥哥鲁迅的往昔时光,从童年的夜话到南京的执手,从异国的求学到文坛的走上,兄弟间的情谊历历在目。 课堂上,周作人念道:“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这句话似乎触动了他的心弦,让他想起了与鲁迅的兄弟情深。他的眼圈不禁有些发红,情绪似乎有些失控。 终于,第一堂课快要结束时,周作人停下了讲课,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对不起,下一堂课我不讲了,我要到鲁迅的老太太那里去。”学生们愕然,不明所以,但从周作人的表情中,他们感受到了一种沉重的悲痛。 周作人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虽然他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潮,但对于传统的家庭观念,他仍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颜氏家训》中关于兄弟的描述,让他不禁反思自己对哥哥的所作所为,心中充满了愧疚。 回想起1923年那封导致兄弟断绝关系的信,周作人心中满是遗憾。信中的内容依然是一个谜,但无论如何,这封信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从此成为陌路人。 据说,周作人与鲁迅的反目,与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有关。羽太信子对鲁迅一直心存不满,甚至在背后进行污蔑,这可能是导致兄弟间矛盾的原因之一。 羽太信子的不满源于鲁迅对周家的小侄子的疼爱。每当鲁迅给小侄子带来糖果,羽太信子总是拒绝让孩子接受,并在鲁迅离开后偷偷将糖果丢掉。她甚至对儿子说:“不要到大爹的房间去,让他冷清煞。”这种做法显然出于对鲁迅的不尊重和不满。 更加重要的是,羽太信子对周作人的家人不尊重,却把自己一家老小全部接进了八道湾,吃穿用度全部日本化。这种行为加深了鲁迅对羽太信子的不满。鲁迅曾多次劝周作人,不要把钱都让羽太信子管着,但周作人对羽太信子言听计从,这让鲁迅感到失望和担忧。 羽太信子的不满逐渐转变为对鲁迅的污蔑。她不仅在家中对周作人陈述鲁迅的“罪状”,还到处给鲁迅造谣,称他“非礼”自己。这些谣言甚至传到了周作人的学生和朋友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周作人陷入了两难之中。一方面,他对哥哥鲁迅有着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忽视妻子的怨言和怂恿。在羽太信子的持续影响下,周作人最终做出了给鲁迅写绝交信的决定,从此兄弟俩的关系陷入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故事的结局是,鲁迅和周作人成为了陌路人,直到鲁迅去世,周作人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庭关系的和谐不仅需要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还需要抵制外界不良影响,维护家庭的和睦与团结。
1936年10月20日,鲁迅去世的第二天,断交13年的二弟周作人仍然去上课。
诸葛利剑
2024-03-12 18:39:16
0
阅读: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