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75周年专题】第四篇:奋起直追的20年,能战方能止战

世界的多重视角 2024-11-20 16:54:19

1.装备发展

进入八十年代,中国空军睁眼看世界,发现手里的武备是如此落后。不过,那几年中国空军的武器更新速度还不是很快,一来是因为国民经济调整,军队进入忍耐时期,经费不是很充足;二来是当时跟欧美关系处于蜜月期,苏联陷在阿富汗战场出不来,已有强弩之末的势头,所以国防压力比较小,无论是美国的F-14、F-16,还是欧洲的幻影-2000,海鹞,都进入过空军的考察序列,但最终都因为上面两个原因而放弃了。

80年代合作佩刀II项目时(枭龙的前身),132厂的人参观格鲁曼工厂和F-14

所以当时空军装备更新的重点,还是把六七十年代没能吃透的技术进一步消化。歼击机领域,重点是引进欧美的子系统改进歼-7和歼-8,完善全天候作战能力,以逐步淘汰歼-6。当时最成功的项目,就是与英国合作改进的歼-7M和以色列引进“怪蛇3”空空导弹。前者的技术成果被应用在自用型歼-7II上,而基于“怪蛇3”发展而来的霹雳-8,终于让中国空军进入了导弹作战时代。而被寄予厚望的“八二工程”,即用美系航电改造歼-8II的项目,在耗费2亿美元,等待了多年时间后,最后是无疾而终。强击机领域,也是引进子系统(主要是航电),以提高强-5的作战效能。大飞机领域,则是推进运-8、轰-6等机型的稳定量产。前者让解放初期获得的C46运输机终于退出现役,后者则让空军总算可以把图-2、图-4等机型全部淘汰了。这些大飞机虽然性能不够先进,但终究可以让运输航空兵和轰炸航空兵有了可用的新机,并形成完善的训练体系。

80年代更多的是把过去20年没吃透的技术进一步夯实,尤其是歼-7项目

到了90年代之后,事情就不一样了。苏联解体,美国调整全球战略,中国成了头号对手。此时已经没有人可以帮我们分担压力(冷战早期对抗美国时有苏联支撑,后来对抗苏联有美国支撑),国防压力骤然增加。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对解放军的冲击相当大。当然,冲击大不是倒还不是因为美系武器的先进。实际上,经过70、80年代那十几年的密切交流,解放军对美式装备的技术水平还是有比较多的了解的。真正对我军造成震撼的是,伊拉克的苏式现代化航空装备和体系,作战效能竟然如此之低。那同为苏系,装备还不如伊拉克的中国空军,又能有多大的战斗力呢?我们看看90年代初期的中国空军是怎样的状态:1.航空兵的主力战斗机是歼-6(还不是全部都具备夜战能力),歼-7和歼-8不过百来架。且作战方式还是朝鲜战争时期的地面雷达引导那一套,毫无进步。2.防空导弹是古董级别的红旗-2,连吓唬人都做不到。3.对地攻击只能靠强-5和轰-6无畏的临空突击。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体系化作战的概念和能力。

海湾战争让我们震惊的不是美系武器的威力,而是苏系武器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面对这个困境,中国空军依靠有限的资源,通过引进+自研两条路,艰难自救。在战斗机层面,1996年之前从俄罗斯分两批引进了48架苏-27,装备了两个团,中国空军进入了三代机时代。但是光靠引进成本太高了,还是要充分挖掘现有装备的潜力。这期间最大的成果就是歼-7E的研发成功,作为吃透米格-21的代表,歼-7E从1993年开始,以一年一个团的速度服役,一共服役260多架,颇受欢迎。相比于歼-7的早期型号,歼-7E的各项空战指标,比如稳盘、瞬盘、爬升率等都有大幅度提高,可以充分发挥霹雳-8的性能。然后是对歼-8II的改造,于到1995年终于发射阿斯派德(A弹)打靶成功,具备了极其有限的超视距作战能力。其他的努力包括对老旧的歼-7II继续升级,以使用霹雳-5近距格斗弹。在防空导弹层面,90年代从俄罗斯引进了8个营的S-300(4个营的S-300PMU和4个营的S-300PMU1)。这种可机动、高度集成化、自动化、远射程、反应迅速的现代化防空导弹系统,比古董般的红旗-2不知道先进到哪里去了。从红旗-2直接换装S-300,相当于从歼-6直接换装苏-27,跨度相当大。就这么一通捣鼓,到1996年台海危机前夕,解放军空军的账面实力竟然要强过对岸。因为对岸的F-16、幻影2000都还没服役,只有三四十架IDF而已。

当然,形成优势的前提是把少量的精锐飞机全部往东南沿海集结

不过,也只是账面实力,实际情况要糟糕很多。就说第一批引进的26架苏-27,算是镇家之宝了。但是其妥善率堪忧,1996年一度只有9架可用。直到那场大演习之前(“联合96”),才通过突击维修将可用数量恢复至21架。被誉为吃透歼-7标志的歼-7E,也存在起降飘摆、罗盘故障、机翼材质缺陷等多项问题,先后三次停飞。长期以来的生产质量问题,到90年代都还没彻底解决。

高技术含量带来的低妥善率,在战力比拼中经常被忽略

到1996之后,随着F-16和幻影2000陆陆续续服役,中国空军的现代化进度落后于对岸了。

受财力的影响,中国空军在九十年代后期没有继续大规模引进现成的装备。这期间,只引进了38架苏-27UBK双座机,以及76架苏-30MKK,后者的交付已经是2000年之后的事了。

但是对岸的三代机数量是切切实实上来了,所以空军也要立足于现有装备去打仗。

为了更好的对付F-16和幻影2000,在三代机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就必须提高二代机的战斗力。

中国空军搞出苏-27和歼-7联合作战的办法,即利用苏-27的雷达远距离发现目标(其实苏-27的雷达也不咋滴),然后把情报共享给歼-7。歼-7则利用苏-27给的信息绕开对方的雷达,利用高速优势突进到对方跟前,玩近距离格斗。

现在看来,这种战术更多的是一厢情愿的做法。尤其是对岸已经装备预警机,也有完善的地面雷达系统的情况下,我方的战机根本做不到隐蔽接敌。但是,这也是在有限的资源下,空军能想出的最好办法。我们擅长的是想办法,而不是放弃。

随着F-16、幻影-2000全部到位,两岸的的空中力量差距在2000年达到最大

现在回过头来看,九十年代无疑是黎明前的黑暗。虽然当时手里的装备还是全方位的落后(哪怕引俄武器也跟欧美有差距),但是很多种子在这个时候已经种下了,即将开花结果。如苏-27国产化的“十一号工程”推进顺利,组装的歼-11在1998年首飞。对对其国产化的研究也已经开始,成果就是2003年首飞的歼-11B。歼-10也终于在1998年首飞,并且试飞顺利,在2003年完成定型,2004年投产服役。阿斯派德弹的国产化型号霹雳-11,也在2001年左右服役,虽然还是半主动制导,却让歼-8系列和歼-10在霹雳-12服役之前有了堪用的中距拦射能力。而具备了中距弹发射能力的歼-8H/F系列,虽然姗姗来迟,却在歼-10产能爬坡,歼-11B大量服役之前,填补了三代机的不足。另外还有红旗-9、空警-2000这些项目,都是在八九十年代播下种子,在21世纪初开花结果的。没有这十几年的隐忍和规划,就没有21世纪的装备大爆发。

随着歼-10开始量产,76架苏-30MK2到位,105架歼-11A完成组装,以及可以发射霹雳-12的歼-8H/F大量服役,2004年开始天秤逐渐往大陆这边倾斜

2.训练体制改革、战术革新这20年落后的不仅是武器,还有训练体制和战术水平。八十年代中国空军跟欧美接触后发现,当下落后的不仅仅是装备,还有训练体制和战术水平。这两个领域的落后,比武器装备更影响战斗力的生成。作为训练体制改革的一部分,1987年在原第11航校的基础上建立了飞训中心。成立这个中心的目的,就是要集中优秀飞行员进行新飞机、新装备的试飞试验。并且还要对高难度课目和新技术、战术进行试飞研究论证。将飞行结果形成规范化的手册,推广到全军。在飞训中心建立之前,中国空军的新战机基础训练、战术训练,都由各部队自行解决。可能就是根据厂家给的飞行手册,自行编写训练大纲。因为不同部队的人员参差不齐,这种非标准化、规范化的训练模式很容易造成各部战斗力差异太大。而且部队花太多精力用于摸索飞机的性能,不利于快速形成战斗力,有无法充分发挥战机的性能。有了飞训中心后,就可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后来歼-10、歼-20服役的时候,都是第一个装备飞训中心,用于摸索、挖掘飞机的潜能。

1988年,又在飞训中心组建了第一支“蓝军分队”。“蓝军分队”的作用就是尽可能的模拟敌军的训练和战术,并在实战训练中运用出来,以提高飞行部队的技术和意识,成为锻炼部队战斗力的“磨刀石”。

“蓝军分队”第一次露脸是在1993年。中国空军在西北某大型基地,举行了一场被后世称为“938”工程的空军新型主战装备大比武。

全军的王牌部队、优秀飞行员和先进飞机都聚集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大较量。包括原空3师的苏-27(当时最先进的飞机)、原空1师的歼-8B(当时最先进的国产机)都在这场比武中亮相。

此时飞训中心的“蓝军分队”已经换装了歼-7E,也前来参加比武。

虽说此时的“蓝军分队”还没组建几年,战法还显稚嫩。但是对外军的模拟已经有几分样子了,在比武中展现出来的飞行技术让其他部队大开眼界。

蓝军分队的苏-30MKK,这个涂装是为了模拟越南空军的苏-30

飞训中心属于集中飞行精英办大事,但是空军的战斗力要全面提高,还得从一线部队的飞行员着手。90年代初期,在俄罗斯萨瓦斯列依卡训练中心,负责给中国空军飞行员做苏-27SK改装培训的俄罗斯教官就发现一个问题,中国空军的飞行员在训练时太过束手束脚。俄罗斯教官认为,与其说这是技术问题,还不如说是心态问题。因为中国飞行员太过看重飞行安全,生怕因为操作失误毁掉自己的前途。这其实也是过去20多年时间里留下的后遗症,在训练安全和训练质量上没有做好平衡。后来空3师改装苏-27时,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一架苏-27是10万下岗工人一年生活费”的比喻,导致空3师在改装训练时一直束手束脚,影响了战斗力生成的速度。过于注重安全这个心态,在九十年代一部反映空3师换装苏-27前后的电视剧《长空铸剑》里也有呈现。

长空铸剑里,也还原了当时苏-27与歼-7的协作战术。另外,剧里对苏-27的称呼是蓝鲨。

所以,如何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提高飞行员的技战术水平,也是训练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中国空军飞行员的技战术进步,美国空军和对岸的空军感受是最深的。2000年之前,无论是在东海上空还是台海上课,中国空军的歼-8II和苏-27都飞的很是中规中矩,在近距离的“猫捉老鼠”游戏中也不占上风。但是在2000年之后,他们发现中国空军的飞行员动作越来越胆大,很有攻击性。

如今越来越娴熟的绕岛飞行,是从世纪初不断试探出海开始的

前面提到,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空军,作战模式还是朝鲜战争的那一套,即战斗机起飞后,依靠地面雷达引导到预定空域,接敌、作战。这套模式在90年代早已落后,毕竟地面雷达只能对高空目标有比较远的探测距离,无法发现低空飞行器,那就谈不上指挥了。而且,地面雷达的灵活性也远远比不上预警机。作为战术革新的重要举措,从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空军就在重点建设西北某大型基地,以满足部队的实战训练。1996年,空军在该基地进行了一场代号为“西部969”的多机种演习。从这以后,该基地每年都会进行一次这样的大型演习。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演习还是以空战为主,尤其是会重点演练我们前文提到过的“二代机(歼-7和歼-8)对抗三代机(IDF、幻影2000、F-16等)”。后来随着演习范围越来越大,加入的武器、兵种也越来越多,该基地已经成为一个大型航空、防空武器综合试验中心。每年的演习就不再是单纯的空战对抗,还包括空地打击、防空和反辐射对抗等科目。涉及到多机种、多兵种的对抗和协同作战,每场演习的强度都堪称一场小型战争。

进入到21世纪之后,随着新型装备数量逐渐增加,再配合着训练体制的改革和战术革新,中国空军已经基本把历史遗留下的顽疾清除了。虽说此时还是进攻不足,防守也只是尚可,但是中国空军终于再一次看到了迈入世界一流的曙光。

7 阅读:400
评论列表
  • 2024-11-20 22:18

    当年我算过,买100架能装一个班的苏27的钱,可以买3000架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