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国防部副部长王树声,率领众人用锄头将埋藏了20年的“列宁号”挖了出来。当“列宁号”飞机锈迹斑斑的残体再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见到曾经的老战友,大家沉默地摘下帽子,悲壮地低下了头,哭声此起彼落,泪流满面…… 寒风凛冽,大别山脉的天空布满了厚重的云层,仿佛也为这一幕添加了几分凄凉的色彩。王树声手持锄头,他的目光穿越时间的迷雾,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身旁的士兵们紧张而又庄重地操作着,每一锹土的挖掘,都像是在开启历史的尘封之门。 “部长,这就是‘列宁号’吗?”一名年轻的士兵停下手中的工作,满眼好奇地望向王树声。 王树声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沉重:“是的,这是我们红军的第一架飞机,见证了多少艰难岁月的历史啊。” 那年,是1930年的冬天,国民党的一架军用飞机不得不在陈家河河滩上迫降。红军第1师3团1营的营长钱均和赤卫队迅速行动,将飞机和飞行员龙文光缴获。这架飞机,后来被命名为“列宁号”,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骄傲。 “把飞机拆了,我们要一部分一部分地带回去。”钱均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士兵们动作麻利地拆解飞机的机翼,用布帆包裹,开始了长途跋涉。他们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克服了无数困难。在那半个月的时间里,每一个人都是英雄,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的前进之路上。 到达根据地后,军委领徐向前说服龙文光加入红军,成为了“列宁号”的飞行员。在龙文光和机械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飞机得以修复并重新装配。在机翼上慰藉的两颗红心,成为了红军胜利的象征。 “龙文光,你准备好了吗?”钱均在“列宁号”首次飞行前询问。 龙文光点头:“为了革命,我随时准备。” 从那时起,“列宁号”成为了红军的翅膀,飞越新集、固始、潢川、光山,进行军事侦查与空投传单,直到那次汉口的远征,它成为国民党眼中的眼中钉。 红四方面军围困赵冠英的69师,进展缓慢。在一次会议中,司令员决定:“用‘列宁号’,我们要给敌人一个重击。” 龙文光驾驶“列宁号”冲破重重围堵,他看准了目标,一颗颗炸弹准确地落在了敌军的心脏。那一刻,69师的军心彻底崩溃,红四方面军趁势攻下了黄安县。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蒋介石的疯狂围剿,红军处境越发艰难。为了不暴露根据地,徐向前下达了痛苦的决定——将“列宁号”就地埋藏。就在同年,龙文光也英勇就义,留下了无尽的传说。 现在,随着每一锹土的挖开,这段传奇再次呈现在人们眼前。老战士们的眼泪,不仅仅是对“列宁号”的怀念,更是对那些英勇斗争的年代的缅怀。风吹动着他们的衣角,仿佛能够吹散时间的尘埃,却吹不散心中的记忆。 在王树声的指挥下,挖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不仅是一次挖掘,更是一次寻根问祖的历史重温。士兵们小心翼翼,生怕破坏了这架见证历史的飞机。随着锄头深入土中,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故事逐渐浮现。 1932年,面对蒋介石的疯狂围剿,红军的处境愈发艰难。此时,"列宁号"成为了敌人的首要目标。龙文光不顾个人安危,驾驶着"列宁号",在天空划出一道道勇敢的轨迹。他的飞行技巧让追击的敌机始终无法捕捉到他的身影。在一次次的空中对决中,龙文光甚至成功击落了敌方的一架飞机,这让蒋介石大为震怒,悬赏十万大洋捉拿龙文光。 然而,"列宁号"的存在,让红军的行踪容易被敌人发现。在一次策略会议后,徐向前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为了红军的安全,必须将"列宁号"埋藏起来。这个决定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极其痛苦的,但为了革命的大局,为了红军的生存,他们不得不这样做。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红军的战士们默默地将"列宁号"掩埋在大别山深处。那一夜,许多人没有说话,只有铲子划过土地的声音和夜风的呼啸。 在此之后,龙文光的命运也发生了悲剧性的转折。他冒险潜入汉口,试图联系上自己的妻子,却不幸被国民党的军队围捕。尽管蒋介石曾试图劝降,但龙文光坚定地拒绝了。1932年9月10日,这位红军的英雄被残忍杀害,年仅34岁。他的牺牲,让红军航空局的灯火暂时熄灭,但他的精神和"列宁号"的故事,成为了红军士兵心中不灭的火焰。 20年后,当王树声和他的队伍在大别山的土地上重新发掘出"列宁号"的时候,那份历史的重量和英雄的牺牲,再次触动了每一个人的心。他们轻轻抚摸着飞机残骸的每一寸金属,仿佛能够感受到当年英雄们的呼吸和心跳。那些历经沧桑的金属,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斗争和牺牲。 随着"列宁号"的最后一块残骸被挖掘出土,王树声和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鞠了一躬,以示对历史和英雄的最高敬意。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对一架飞机的挖掘,更是对历史的一次回顾,对英雄的一次缅怀。"列宁号"的故事,将被永久地记载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理想和信仰勇往直前。#MCN首发激励计划#
1951年,国防部副部长王树声,率领众人用锄头将埋藏了20年的“列宁号”挖了出来
诸葛利剑
2024-03-20 18:43:05
0
阅读: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