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记:你也不用做满分小孩

疯狂剪辑人 2024-05-05 14:41:40
电影:年少日记 都以为郑sir就是小时候的哥哥。因为弟弟成绩好,但其实他也不喜欢读书,但是为了满足父亲的要求,逼迫自己学习,也有很大压力。而哥哥虽然成绩不好,但是话还是比较多的,说不定长大以后才是过得比较好的人。剧情来到中间,才知道哥哥的生命停留在10岁。代替哥哥成为好老师的,是弟弟。 “家庭打压式教育”无疑是让人窒息的,这与心理承受能力大小无关。“棍头出孝子”类似影片里的“教育是打到你行为止”,“当打也打不到你行,那就不管你了”无疑是把一个孩子推向了深渊,无论自己说多少次“对不起”都换不来父母的一点理解和支持。孩子都已经觉得自己精神有问题要看精神科医生了,换来的却是妈妈的“精神不好就看精神科医生吗”“我和你爸爸离婚一定是因为你” 联系到现实,从2018年开始接触过的孩子有90%以上学习都是为了让家长满意,也不知道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家长好像也都只知道好成绩=好孩子。想起曾经带过一个五年级的小女生,爸爸是律师,妈妈是老师。她会注重每次考试的成绩,甚至是小测。考试考不好,爸妈对她要求太高,心理压力太大,在课上哭过,说过自己想自杀。还好后面有调整过来,其实有话确实要说出来,才能有人听到。我希望我是里面的钢琴老师,哪怕给孩子带来一点点希望,只要他能站起来。 Education is a tree shaking a tree, a cloud to promote a cloud, a soul awaken another soul. 最开始对工作意义思考时看到的一段话。“老师”这个称呼是多么地重,很难记住教过的这么多学生。小表妹说,很多成绩不好的孩子,其实都很聪明,只是心思没在学习上。同样,在我的认知里,成绩不好的学生也一样心地善良、可爱纯真,更需要的是爱和温暖来驱散阴霾 不敢说自己是个好老师,但起码要负责。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