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年少日记》,就明白卓亦谦为什么得奖
疯狂剪辑人
2024-05-04 15:33:20
电影:《年少日记》
导演兼编剧卓亦谦从一开始就在不经意间悄悄“误导”着银幕前的观众,依靠各种透露出的信息和严谨的剪辑,让观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落入主创埋下的“陷阱”,而当答案突然揭晓时的情感冲击力还是非常强烈的。
这种误导的方式,有这么几点。首先强调写日记的人是郑有杰,在当下的时间线里,郑老师在调查是谁写的遗书,同时闪回往昔岁月里那个不开心的少年。因为镜头和主观视角大部分都给了郑有杰,我们自然认为是成年后的郑有杰在回忆他自己。
特别是成年的郑老师找出日记来读,更像是翻开不想面对的往事。一个特别明显的误导是,当郑有杰和教钢琴的陈老师聊天时,他说自己未来想当一个好老师,对方也温暖地回应和鼓励了他。而教师这个职业,更让我们坚信眼前的人是成年后的郑有杰。
当少年郑有杰的遗像出现的时候,观众才恍然大悟,这个故事是活在哥哥当年跳楼阴影里的弟弟郑有俊的回忆。郑有俊之所以如此难过,不仅仅是想念死去的哥哥,更是因为曾经的自己,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个被深深伤害的哥哥。因为父母的态度,让成绩优秀的他也瞧不起郑有杰。
对日记这个常见的生活道具的使用,也是本片的加分项。这一点表现在郑有俊续写日记这个行为上。具体说不是写日记,而是把自己不愿说出的埋在心里很久的心里话写下来,让日记成为自己疏导情绪的出口,并把日记本交给自己亏欠的前妻林雪儿。写下感受是与自己的一种和解。同样的另一份和解,是和父亲之间的对话。面对苍老的奄奄一息的父亲,有俊也放下多年的怨恨,听对方最后的表达。
当郑自雄说自己想不起有杰的脸,并痛哭地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时,郑有俊也终于敞开心扉,表达了自己多年的不安与难过,说出了不知何时才有可能倾诉的那些心底之痛。解开自己的心结之后,郑有俊的使命感更加强烈,他要成为学生们的倾诉对象和心灵伙伴,希望能够帮助那些不开心的孩子们逐渐走进属于自己的阳光里。
结尾,捧花在天台与童年时期的哥哥对视,是很温柔的和解方式。这也让我们想起片头卓亦谦的小心思。本来展现的是郑有杰跳下楼,片刻之后,我们看到他只是跳到天台前面的房檐上,没有真的跳楼。而看过电影之后,我们知道郑有杰还是跳了下去,导演只是不希望观众从一上来就被剧透,也不希望一上来就带来这么残酷的意象。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