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在修建秦岭隧道时遇到了重重的困难,最终决定从德国购买盾构机。然而

小历史狐 2024-05-07 17:19:13

1997年,中国在修建秦岭隧道时遇到了重重的困难,最终决定从德国购买盾构机。然而,德国人却以天价要价,每台盾构机高达3.5亿且不议价,中国只好咬牙接受这个价格。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没有什么比民族自尊和自立自强更为珍贵。这不仅是精神的能量,更是推动一个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越打越开,中国制造业渐入佳境。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有这么一个令国人引以为豪的时刻:那就是为修建秦岭隧道而自主研发盾构机的壮举。 秦岭山脉虽只一座小小的山,却横亘在中国南北要冲,成为祖国统一的最大地理障碍。 而要穿越这座拦路虎,打通南北交通命脉,修建公路隧道是不二法门。当年,有识之士就提出,必须引进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隧道掘进设备——盾构机,来突破这个技术瓶颈。 可是,一切并不如人意所愿那般一帆风顺。由于当时国内在这一领域一窍不通,中国不得不向德国采购两台盾构机,但在谈判桌上却陷入了被动困境。 德国方面利用其垄断地位,对中方开出了史无前例的高价3.5亿元,并且附加了一系列苛刻条件。 比如只允许在指定工程使用,服务时间也被限定死,一旦出现问题还要每天收取高昂咨询费。 面对如此横加的要挟,中国代表团虽处境艰难,却毫不畏惧。 他们直指德方这是赤裸裸的垄断行为和不公平交易,已经触犯了商业道德底线,坚决予以拒绝。接下来,他们孤注一掷,走上了自主研发的崭新征途。 放眼当时,国内盾构机技术一片空白,谈何容易?但面对重重阻碍,工程师们并未胆怯退缩,而是以青春激昂的血气,打起了百折不挠的奋斗之仗。 别看团队人数不多,成员大多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从未见过实物盾构机究竟是什么模样。但正因如此,他们更加渴望去一探究竟。 为了掌握核心技术,有的人不顾风雨,深入隧道工地去观察学习,有人反复钻研那些密密麻麻的装配图纸,摸着石头过河,还有一些工程师不得不自掏腰包,购买进口杂志书刊,逐字逐句去揣摩原理。 就这样,在年轻的科研团队身上,体现出一种别样的英雄气概。他们用青春燃烧自己,只为能亲手开创一个民族的技术高峰。 随后的6年里,这支队伍以集体夜战百态,与时间赛跑。白天用来搜集信息、上机操作仿真,到了晚上,大家就相聚在狭小的办公室里钻研至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未能解决一个关键技术难题,便索性干脆在办公桌前打个盹,第二天继续钻研。 更有一位技术骨干,为了突破卡壳技术难关,曾连续两个多月日夜不分、废寝忘食。有同事劝他注意身体,他说:"组装图纸我已背下来了,就怕忘记,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得努力。"这句豪言壮语,充分彰显了他永不言败的英雄本色。 另有一些年轻人,则身怀抱负立下夸夸其谈的誓言:"今生必将为国家建一台自己的盾构机!" 一语成谶,6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将梦想化为现实。 2008年,阳光下闪耀出一台崭新国产盾构机的钢铁身躯。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工程技术力量,更成为中华民族自主创新的骄傲象征。 这台国产盾构机的诞生,充满着智慧结晶和创新理念,而且价格实惠,仅为当年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它完全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拓展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从此,中国凭借自主创新优势,在全球市场上阔步前行,当年那家垄断价格的德国公司最终也难逃一蹶不振的命运。 2017年,中国盾构机年产量已经超越所有外国竞争对手,拥有了话语权。 盾构机的自主研发,让国人重拾了民族自信,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征程。 随着一次次技术升级,国产盾构机的国际竞争力与日俱增。 到2018年,我国已拥有近200家盾构机生产及配套企业,市场占有率约为50%,初步构筑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中国盾构机开始走向世界舞台。 它们承建了印度孟买市政隧道、新加坡地铁工程、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海底隧道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展示着"中国智造"的硬实力。

0 阅读:159
小历史狐

小历史狐

关注我,一起重温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