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孔子后人与日本军官在孔庙前的合影,照片拍摄于1939年。照片中留着花白胡子

小小史 2024-05-07 17:45:04

下图是孔子后人与日本军官在孔庙前的合影,照片拍摄于1939年。照片中留着花白胡子的那位,是孔家奉祀官孔令煜,合影被拍下的当日,孔家后人不仅陪同日军军官祭祀,还设宴招待了侵华日军。

在中华文明的千年长河中,孔子及其后代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影响深远。然而,历史的风云变幻常常考验着这些传承的承担者。

在二十世纪的若干历史节点上,孔子的后人面临了艰难的选择,特别是在外敌侵略时期,孔家后人的行为尤为引人关注。本文将探讨孔家后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态度及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因素。

孔子的家族,自南宋以后便分为南北两支。南孔,即孔子的正统嫡系,一直以坚贞不屈、忠贞爱国为人称道;而北孔,孔子的旁系,历史上多次出现屈服于外力的情形。这种南北孔的对立,在元、明、清三朝历史中均有明显表现。

在元朝时期,南北孔的分裂最为显著。当元军南下攻打南宋时,南孔中的许多人选择了跳海自尽或隐居深山,以此表达对抗侵略者的决心;而北孔则选择了投降。

元朝皇帝忽必烈深知孔子及其家族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曾试图将衍圣公的称号授予南孔,但因南孔的抗拒而不得不改封北孔。

明朝时,孔家的地位有所复杂化。正德帝朱厚照在即位后试图修复南孔的名誉,授予南孔嫡系“五经博士”的称号,尽管这一职位并无实权,却标志着南孔可以在衢州公开祭拜孔子,恢复了一定的尊严。

清朝入关之后,南北孔的对立进一步加剧。面对满清的入侵,南孔坚持抗争,而北孔继续其投降的传统,从而享受了更多的荣华富贵。清朝为了压制南孔的反抗氛围,曾一度禁止南孔的祭祀活动,虽然保留了他们的观礼权利。

到了日军入侵中国的年代,历史再次考验了孔家的后人。北孔的一部分后人选择了投降日军,企图通过合作来保全家族利益。

相反,南孔继续其不屈不挠的传统,积极参与抗日救国活动。面对日军的威胁,南孔甚至制造了假的楷木像来迷惑敌人,保护文化遗产。

这种南北孔的态度差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与背叛的不同解读。南孔的坚持不仅是对抗外侵的表现,更是对孔子教义的一种传承。而北孔的屈服,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保住了一定的物质利益,但长远看来却损害了家族在民间的声誉。

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民国时期,孔家在民间的地位已大不如前。特别是在五四运动期间,孔庙和孔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曾猛烈批评儒家文化的保守和封建性,进一步削弱了孔家在学界的影响力。

因此,当北孔的部分后人在日军占领下的投降行为被公之于众时,已无法对广大的读书人和民众产生较大的影响。读书人和广大民众的抗日情绪,更多是源自于国家的危机感和民族的自尊心,而非孔家的影响力。

最终,是中国人民的团结和抗争,驱逐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孔家的北支,因其在战时的投降行为,而被历史所不齿,这也是对其历史选择的一种评价。

历史是复杂和多维的,孔家的历史更是如此。在面对外侵的严峻挑战时,孔家后人的不同选择,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观和利益考量,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在危机中的坚韧与脆弱。

通过深入理解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化与身份的连续性,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传统价值的重新评价。

0 阅读:153

评论列表

弯月冷

弯月冷

3
2024-05-07 18:45

世修降表的那个孔家?

小小史

小小史

从远古,至明清,按年代顺序依次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