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的一个华泰小学老师,45岁女性,睡眠不好(没困意,睡眠不沉),月经量减少、推迟,大便稀而不畅(经常吃益生菌),鼻炎,颈椎病,经常感到疲劳,时有胸闷心悸(不敢出去旅游,怕路上发作)。去年来找我时,我说你这是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加减,疗效有的,患者会定期复诊,也能帮她解决一些问题,她也会好心介绍同事朋友来,似乎我自我感觉也颇为良好……
一周前她因睡眠问题来找我,说近来没有睡意,即使睡了也感到睡不沉、易醒,其余老问题基本都存在,关脉滑,舌苔薄腻。我跟毛进军主任抄方后,对“胃不和则卧不安”深有体会,脾胃不和者易失眠,脾胃不和者单纯治失眠没有用,不把中焦打通,心肾不交,不可能睡好。于是我这次用了半夏泻心汤原方,加了三个药,秫米、薏苡仁、肉桂,为半夏秫米汤和交泰丸之意,10味药,非常寻常的剂量。患者复诊来告,服药3天后起效,自然有困意,夜寐转沉,最喜者不必服益生菌而大便量多通畅,体力增加,感受良好!
我周末和魏工一起遛弯时还和他感叹,我说半夏泻心汤里没有一味所谓“理气药”、“疏肝解郁药”,但是吃了就是胃肠通畅、心情舒畅。中医的“痞”字意味深长,经方“通闭解结”之功令人震撼,只有通其闭、解其结,才能实现上下沟通无碍,才能否极泰来、反之于平。脾胃不和,诸症峰起:为胀满,为呕吐,为反酸,为肠鸣,为腹泻,为便秘,为胸闷心悸,为不寐,为肿,为血证,为虚劳……
我这个年龄重新学习经方,不是为了尊经崇圣,也不是为了无脑尬吹,只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为了看清楚中医独特的优势,为了真正理解中医是治疗生病的“人”,是因势利导,顺应并帮助人的“自然疗能”,而不是邯郸学步、盲目跟着西医的“病”跑。《伤寒杂病论》和汉唐古方是中医压箱底的宝贝了,看书看得很累,然而内心是充实快乐的[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