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一个从英国购买“斯贝”发动机成品和技术的议题,在高层引发了一场风波。有人说,这是“卖国主义”“爬行哲学”,必须坚决反对。一直到1975年5月11日,叶帅批示:“我的意见,不可不买,不可多买。”此事才尘埃落定。又经过数月谈判,1975年12月13日,中英正式签订了“斯贝”MK202发动机的技术引进合同,据说连买发动机带引进技术,一共花了7600万。 “斯贝”是一种非常出色的军用发动机,属于60年代国际领先水平。英国人曾经嫌弃美制f-4战斗机的原装发动机不行,就用斯贝将其替换;美军也觉得这款中推航发不错,也买来装在了海军的A-7攻击机上。 有啥说啥,英国人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还是靠谱的。 合同签订后,中国版斯贝命名为涡扇-9,由西安航空发动机厂(430厂)负责试制。虽然英国给了技术,但当时我们的航发整体制造水平比较落后,消化起来很困难,用了整整五年才摸到点皮毛。1980年2~5月,使用英国罗-罗公司提供的毛料、零组件、以及从该公司购买的采购件,我们终于自行组装成功了4台。按照合同约定,这些发动机要送往英国进行高空台模拟试车,因为当时我们自己的高空台完成不了这个任务。 也是因为有了这次去英国的高空台测试,中国技术人员才得以近距离接触到了英国的高空台,这是一次机遇。在英国测试期间获得的信息,为中国自己的高空台研发助力不少。 中国发动机科研人员在英国工作时,为了获得技术也动了不少脑筋,期间发生了不少故事,等有机会我再写,这里就不展开了。 虽然引进“斯贝”的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围绕这款“资本主义发动机”的争议一直没断,加上当时我们也没有适合安装“斯贝”的飞机型号,于是本来应该马上进行的国产化就陷入了停滞;耗费巨资买来的英国货一直在库房里吃灰。 一直到歼轰-7项目上马,“斯贝”才起死回生。 因为斯贝的中低空性能好、推力大、油耗低、可靠性高,维修性好,使用寿命也长,正好符合歼轰-7的设计定位,所以就被确定成为“飞豹”的动力,这才得到了继续国产化的机会。 随着1978年歼轰-7项目启动,斯贝国产化也随之重启。但是,在号称“工业桂冠”的航空发动机领域我们的欠债实在太多,短时间内无力突破,只能一点一点啃。 2000年1月,也就是引进英国技术将近30年后,国产斯贝——秦岭发动机的整体方案才基本确定。2002年夏,涡扇-9正式装配歼轰-7首飞成功;2003年7月18日,涡扇-9通过了国产化工程技术鉴定。至此,英国“斯贝”正式在中国落地生根。 对了,补充一些信息:1990年11月,中苏正式签订了《高空台对比标定试验合同》;1995年国产高空台通过国家验收,1996年获得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